2023-08-03
NOW健康
糖尿病會帶來重大的健康風險,包括心臟病、腎臟病、神經系統疾病和視力問題等併發症。在美國有超過3400萬人患有糖尿病,占總人口的10.5%,其中大多數是罹患第2型糖尿病。
閱讀更多
2023-07-17
照護線上
「醫師,我的脖子有摸到一顆硬硬的東西。」28歲的林小姐指著頸部左側說。「會痛嗎?」醫師問。「不會。」林小姐搖搖頭。
閱讀更多
2023-06-06
郭美懿
今(6/6)日是24節氣中的「芒種」,隨著梅雨季到來,高溫濕氣重形成濕熱環境,許多人因此皮膚發癢。醫師提醒,夏天易引發濕邪和熱邪,造成濕疹、痰多、食慾不振、胸悶、排便鬆散等症狀。除了改善外在環境降低誘發因子,飲食上也要慎防海鮮、芒果、荔枝、鳳梨等過敏食物,以免使皮膚搔癢加劇。
閱讀更多
2023-05-31
郭美懿
每年5~8月是荔枝的盛產期,荔枝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、脂肪、檸檬酸、果膠以及磷、鐵等多種營養成分,維他命C更是蘋果的18倍!不過荔枝糖份高, 空腹 吃容易促進胃酸分泌,從中醫角度荔枝更屬「發物」,吃多易上火,也容易誘發濕疹發作。營養師提醒,品嚐荔枝要注意3件事,另糖尿病患及熱性體質者也別多吃。
閱讀更多
2023-05-24
郭美懿
上班族張小姐長期有胃痛、腹脹、噁心等症狀,本來以為只是工作壓力大及生活緊張,但就醫檢查後卻發現感染幽門桿菌,導致慢性胃發炎,出現胃淋巴瘤前期病癥。幸好使用三合一制酸劑與抗生素2周後,成功根除幽門氏桿菌,胃部逐漸恢復正常,只需要1年後再追蹤。
閱讀更多
2023-04-16
栗原毅
目前已經證實,有兩樣食品可有效改善脂肪肝。更棒的是,這兩樣都是各位身邊可見,同時也是大家都愛的食品,那就是巧克力與酒。(原文刊載於2019/1/30,更新時間為2023/4/16)
閱讀更多
2023-04-16
郭美懿
台北醫學大學榮譽教授韓柏檉從2012年癌症復發迄今已逾10年,儘管切除三分之二肝臟,他卻自覺越活越健康,「還有人說我變年輕了呢!」10年來他鑽研養生之道,也推廣舒食而被封為「全台灣最會打果汁的男人」。他說,與癌細胞和平共處,就是要「趨吉避凶」,吃原型食物、天然舒食,維持規律運動與優質睡眠,「越自然,越防癌」;也要從心去寬解,「把開心和愛找回來,癌就走了。」
閱讀更多
2023-03-24
中時新聞網 方翊倩
血糖可以從飲食控制,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關鍵。營養師李婉萍指出,一位病患自從身上帶了偵測血糖的機器後,只要飯後看到血糖飆到180mg/dL(正常 空腹 血糖為70~99mg/dl、飯後血糖80~140mg/dl),就會去運動、走路,1小時後血糖立刻掉到110mg/dL。李婉萍表示「肌肉可以吃血糖」,不管哪種運動型態對血糖都有幫助。
閱讀更多
2023-03-02
翁申霖
現代人多外食,加上飲食習慣、生活節奏改變,大多數人會透過額外的保健食品來補充營養,不過,有些人為了節省時間,經常一把保健食品通通一起吞下肚,這麼做真的既方便又有效嗎?對此,有專家不建議用如此方式補充保健食品,有些保健食品一起吃會讓效果大打折扣!而她也列出5組「分開吃更好」的保健食品組合,一起來看看自己是否吃對了。
閱讀更多
2023-02-18
中壢天晟醫院體重管理中心主任徐光漢,採訪整理/聯合報記者翁唯真
編按:47歲的天晟醫院體重管理中心主任徐光漢,是知名的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師,但他自己卻是家族中第一個痛風患者,中年後更發現血糖也出問題,由於母親有糖尿病,讓他不敢掉以輕心,下定決心控制體重。他透過1天只吃2餐的方式減少熱量攝取,雖然一開始出現肚子不舒服、手抖等情況,但半年後逐漸培養出生理時鐘。他認為肥胖是許多疾病的根源,若BMI值超過27,最好能減重10~15%,避免三高、慢性病上身。
閱讀更多
4/ 15
第 4頁,共 15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