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08-19
邱天助
告別是人生最後一幕,可惜我們自己看不到。因此,有人會在生命的最後階段,為自己辦理一場「生前告別式」,「靈堂」掛上自己最喜歡的「遺照」,在音樂與鮮花的陪伴下,跟親朋好友說:「再見!」然而,儀式結束後,有人會問:「然後呢?真的告別了嗎?」
閱讀更多
2020-08-13
今周特刊
「這個世界就是一間巨大的安寧病房,我們都在這房間裡,不是嗎?」豁達通透的生命觀,來自三度獲得金鐘獎的知名演員王琄的分享。10年前經歷父親從安寧病房離開的過往,她轉念笑看人生,精彩綻放。
閱讀更多
2020-08-13
今周特刊
無常往往比明天更快就到。知道人是怎麼死的,就會知道怎麼活。如果不想在生命進入尾聲時痛苦、遺憾、後悔,現在要做什麼?從終點看,答案變得簡單明瞭。
閱讀更多
2020-08-12
林芷揚
心跳快慢,也會影響壽命長短嗎?國內研究發現,平均心跳數10年內不斷上升的群眾,死亡率是心跳穩定群眾的2倍以上。醫師提醒,突然的心跳增加,可能與貧血、甲狀腺異常、心臟病、糖尿病、癌症有關,是身體健康的警訊。
閱讀更多
2020-07-28
上野千鶴子
一提到單身一族的晚年生活,馬上就會聯想到「孤獨死」這個字眼。我也曾提及,世上似乎將死亡分為「正確的死法」和「不正確的死法」,而且孤獨死正是一般人眼中「不正確的死法」。
閱讀更多
2020-07-27
保坂隆
「新年到,冥土之旅近一程,可喜又可悲。」這首詼諧短歌體寫成的「狂歌」,是一休和尚留下的名作。在這段詩句裡,一休和尚點出了人類總是活在 生死 一線之間的事實,讀來令人無限感慨。
閱讀更多
2020-07-27
小虎文
「小時候家裡貧窮,突然面對母親的死亡,覺得是老天爺的不公平,可是當我做了加護病房的醫師,我覺得老天爺其實很公平,死亡也會去敲富人的門,前一刻還好好的,後一刻就遭逢噩耗。」
閱讀更多
2020-07-15
李豐 醫師
台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的醫師李豐,赴加拿大進修,就讀研究所第3年時罹患淋巴癌。返回台灣後,曾任教台大醫學院及擔任台大醫院病理科醫師,專業是細胞病理。當年為她治療的醫師,有人已過世了,李豐卻還活得很健康。若問為什麼,可能的答案是:她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「尊重細胞」。李豐醫師說:「我的細胞病理專業讓我明白,生病都是咎由自取。是我們置自己的細胞於死地,讓身體沒有機會復原。罹癌後,我開始自我反省,改變了飲食、作息、運動與對 生死 的看法,朝對的方向堅持下去,至今已和我的癌細胞和平相處超過45年。」
閱讀更多
2020-07-13
郭瑞祥, 陳建豪
學者過勞猝逝的新聞,愈來愈常出現。但從來沒想過,自己也會成為可能的「死亡候選人」。四十歲那年,我被確診為肝癌患者。過去,工作占據我絕大多數的時間心力,但在死神逼近那一刻,我最放不下的,卻不是工作,而是最親愛的家人。
閱讀更多
20/ 30
第 20頁,共 30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