或許,這種告別的方式,可以看到自己生前的風光,留下特別的生命記憶,甚至當作一種趣事,表現出自己對生死的坦然和灑脫。但是,心底的深處仍然存在一種焦慮,害怕生命的凋零、淒涼,以及死後的無知。
告別,不在於儀式、場面和規模,而在於對生命的無怨無悔;告別,必須放得下,才走得開。因此,一場完美的告別,應該包括幾個要項:
一、生命無憾
人都必須面對死亡,但是並非等待。有人問過一位百歲人瑞說:「請問妳這一輩子最後悔的是甚麼?」她這樣回答:「我後悔在六十歲的時候,沒去學小提琴,不然現在我已經拉了四十年了。」生命無常,但如果每天都能實實在在的過日子,生命就沒有白活,人生也就無遺憾。
二、心中無恨
人生最悲慘的是帶著怨恨離開世界,只有化除心中的憎恨,才能走出生死的困頓。南非總統曼德拉( Nelson Mandela,1918-2013 )說:「我很清楚,如果自己不能把悲傷和怨恨留在身後,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。」老是記著別人對你的壞,就是把自己沉陷在不堪的歲月,告別,怎能走得開。
三、胸無罣礙
一個人可以放心告別,必然無憂無慮。死前,如果要交代的事情都已交代了,不用擔心兒孫的生活,也不用擔心死後的財物去處,一切了無牽掛,沒有負擔,生命才能解脫。心經說「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」。沒有依戀的事,自然沒有罣礙;沒有放不下的事,走的時候才能灑脫。
四、遺愛人間
人死後形體無法保留,唯有精神才能長存。在高雄港賣十元自助餐長達五十年,幫助窮苦人的阿嬤莊朱玉女,享壽九十六歲過世。舉行告別式時,曾受阿嬤照顧的碼頭工人、街友來了近二千人,為她送行。阿嬤雖然過世,但她的愛心、她的身影,卻永遠留存在許多人的心底。
(本文摘自《老是一種幸福:長年紀,也長智慧的八項思考(改版)》,大喜文化出版,邱天助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