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12-28
鄭廳宜
彼得.林奇(Peter Lynch)是美國著名的基金管理人,他曾出任麥哲倫基金經理十三年,把基金資產由2000萬美元增長至140億美元,平均年報酬高達29.2%。他認為股市的多頭與空頭轉折點可以透過社交場合中,與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談論股市的過程中找到答案。
閱讀更多
2022-12-26
大衛.艾許
想控制開銷就必須先理解消費行為背後的動機,而要承認並檢視自己花大錢吃虧的黑歷史,更是需要極大的勇氣;但這種反思有其必要,唯有透過反思才能發展出自覺,而一個人必須先有自覺才能成功。
閱讀更多
2022-12-23
山田真哉
有一個朋友,每次參加多人分攤付款的聚餐時,他都會主動承攬「付錢」的任務。例如, 10 個人吃喝花了 5 萬日元,他一定會說:「我先去付帳吧!」接著便付給店家 5 萬日元,然後再向每個人收 5000 日元。
閱讀更多
2022-12-22
崔芝淑, 金瑞玄
還記得《先別急著吃棉花糖》(Don’t Eat the Marshmallow...Yet!)這本書嗎?居然已經是十五年前的書了,就算不知道整本書的內容(其實我就不知道),許多人也知道「棉花糖」在這本書中的含義。那是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者以孩子為對象的一個實驗,獨自一人在房間時,能夠忍住不吃棉花糖的話,之後就可以多獲得一個棉花糖;但如果馬上把棉花糖吃掉,就不能拿到多的棉花糖。十年後,忍住棉花糖誘惑、多獲得一個棉花糖的孩子,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更瘦、更會念書,也更成功。這世界上真的有各式各樣的實驗,更有趣的是,該書作者的理論隨著時間推移,又發展出更多樣的理論。
閱讀更多
2022-12-22
謝富旭
這是一個充滿抱怨的年代,抱怨起薪為何那麼低、調薪為何那麼慢,抱怨房價為何那麼高、菜市場的青菜蘿蔔為何那麼貴,抱怨養不起孩子,存不到錢,政府年金快破產,抱怨自己快變成下流老人了……(原文刊載於2016/12/15, 更新時間為2022/12/22)
閱讀更多
2022-12-19
德瑞克・金尼
你之所以提前規劃假期,因為你知道如果不這麼做,可能就無法在最佳時間成行,沒辦法選擇最想去的地點,也可能訂不到機票,不能入住優質旅館。如果一切都靠碰運氣,很可能你會很倒霉,夢想假期也可能永遠不能成真。即使真的成行了,或許還得勉強接受別人選剩的,結果很可能不盡如人意。這告訴你一個可怕的事實:人們花在規劃假期的時間,比計劃退休的時間還要多。
閱讀更多
2022-12-19
蔡碧月
理財 作家莊雅珍曾是人生勝利組,台大法律系畢業、嫁給檢察官,怎料31歲遭背叛離婚,天天被帳單追著跑。記者出身的她不認輸,努力賺錢翻身,靠自己買豪宅與父親、孩子及再婚夫同住,59歲就當了奶奶。
閱讀更多
2022-12-17
彭蕙珍
在大學當助理教授的江季芸,43歲那年忽然驚覺少子化問題嚴重,未來一定會遇到招生名額不足問題。她訂了「10年離開校園」投資計劃。然而,婚後和先生一起買房、買車、支付孩子的教育費,省吃儉用自己也只存到100萬。設定目標後,她和先生商量,將房子拿去貸款200萬,加上原來存的100萬,2015年將300萬投入股市,靠著存股,5年滾出千萬資產。存股7年,今年被動收入達70萬。因為人生還有很多想要做的事,毅然選擇離開教職去圓夢。將存款全部投入股市,等於儲蓄歸零,必須再重新累積存款。幸好江季芸擅長規劃,很快就找到適合自己的記帳方式,再存一桶金。
閱讀更多
2022-12-15
John Lee
我認識一位目前已經退休的公務員,他當初錄取後、分發前的空閒時間去補習班授課。他現在持有的唯一財產是一間公寓,那是他用授課半年的薪水買的,後來當了一輩子公務員,卻沒能存下任何積蓄。當年他一度成為最受歡迎的講師,補習班也試圖挽留,但最後他還是選擇當個公務員。當時他為何沒想要留在補習班呢?如果他選擇繼續當講師,說不定早就成為有錢人?
閱讀更多
2022-12-15
John Lee
我回到韓國後,我發現許多人都在努力讓自己變窮,太多人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像有錢人而變窮,我對這個現象感到非常訝異。我不清楚昂貴的名牌包和名牌服飾是否能讓人看起來像有錢人,但實際上是和有錢人之路漸行漸遠,因為這樣的行為等於在破壞自己的財富。
閱讀更多
28/ 30
第 28頁,共 30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