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校拿第一名又怎樣?他奉勸全天下父母:沒有什麼事比把錢花在補習上更浪費,請把補習費拿去買股票

學校拿第一名又怎樣?他奉勸全天下父母:沒有什麼事比把錢花在補習上更浪費,請把補習費拿去買股票

示意圖,非當事人。圖/達志

我認識一位目前已經退休的公務員,他當初錄取後、分發前的空閒時間去補習班授課。他現在持有的唯一財產是一間公寓,那是他用授課半年的薪水買的,後來當了一輩子公務員,卻沒能存下任何積蓄。

當年他一度成為最受歡迎的講師,補習班也試圖挽留,但最後他還是選擇當個公務員。當時他為何沒想要留在補習班呢?如果他選擇繼續當講師,說不定早就成為有錢人?

 

跟他聊完後,我曾想過如果他當時沒選擇當公務員,而是當補習班講師,會有什麼不同?我想他父母大概會強烈反對,說不定媽媽會因此不開心而病倒,甚至質疑好不容易通過困難的公務員考試,最後卻只是去當補習班講師。

 

讓人百思不解的是,韓國父母往往都有一種傾向,就是教導子女要遠離金錢,要討厭富有的孬夫,美化讓孩子餓肚子的興夫,認為談錢是有失品格的行為。

 

明明生存在資本主義社會中,卻教孩子要迴避資本主義,是因為相信只要成績優秀,金錢自然就會流入口袋嗎?努力讀書找到好工作就保證能成功,這樣的想法未免太安逸了吧?

 

不過,想成為有錢人卻鄙視金錢,這樣合理嗎?我們需要更坦白一點,財富在我們的生命中並不代表一切,但如果擁有龐大的財富,能做的事當然也就更多。不僅能提升生活品質,也能為社會做出貢獻,讓世界變得更美好。

 

想成為成績優秀的人,還是有錢人?

 

我成為邁睿思資產管理公司執行長後沒多久,收到某所女子高中的演講邀約,雖然我很爽快就答應了,但卻對演講內容有點傷腦筋。演講當天我抵達學校後,老師們事先暗示,多數學生應該都因為昨天補習太過疲倦,不會踴躍發問,希望我別太在意。

 

聽到那番話後,原本已經傷腦筋的我頓時覺得內心更沉重,這種本末倒置的教育系統,會讓孩子的競爭力衰退,阻礙他們的創意,同時也嚴重摧毀韓國未來的競爭力。

 

韓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只想把孩子局限在韓國,就算在小學校拿到第一名又怎麼樣呢?

 

本應該成為國際級的領導者和其他國家的人才競爭,結果一心只想著和眼前的同學比較分數,目光未免太短淺了?

 

學測取得高分,對孩子往後的社會生活沒有任何幫助,也不是和賺錢成正比,如果父母想向朋友炫耀就另當別論。

 

於是我決心要和學生好好談談這類想法。

 

我依照老師的指示走進教室後,發現果然和老師說的一樣,完全感受不到女校該有的朝氣蓬勃。她們明明正值應該有各種體驗和樂趣的年紀,但過著在補習班飽受折磨、到學校卻在睡覺的日子,讓人不禁心痛。

 

我冷不防提出一個問題:「各位想成為成績優秀的人,還是有錢人?」

 

學生都回答想成為有錢人,這是孩子真實的想法,同時也是許多成年人內心真正的想法。明明很多人都對成為有錢人感興趣,但像這樣光明正大把它當主題討論的場合卻很少見,更何況是學生,就算從來都沒人提起,也不會覺得奇怪。

 

總之,聽見我這個出乎意料的提問後,原本一臉漠不關心的學生都紛紛把視線轉移到我身上。

 

我請她們試著思考自己身邊的有錢人是怎樣的人,我說大部分都不是成績優秀的人,所以成為有錢人和成績沒有太大關係,如果喜歡讀書,就努力用功,但如果覺得吃力難熬,就去尋找其他有興趣的事,就算成績差一點,也不會成為日後的阻礙。

 

在場的同學一臉懵懂,似乎分不清楚我是認真還是開玩笑的,大概是因為第一次有長輩對她們說就算不讀書也無妨。

 

一時間有些迷茫的同學開始認真聽我說話了。

 

「聽說有很多同學放學後還去補習或上家教,長達好幾個小時,沒錯吧?」

 

幾乎大部分同學都點頭,還有幾人說:「真的很不想去。」

 

我提出自己一貫的主張說:「沒有什麼事會比把錢花在補習上更浪費!」並叫她們當天回家就請父母把補習費拿去買股票。

 

投資股票其實也有高度的教育效果,因為透過股票能學習其他國家的哲學,如果想了解美國或中國,購買該國的股票會比透過書本學習更具效果。政治、經濟與文化會反映在股價上,調查欲投資的企業時,自然就會在過程中吸收到關於該國的資訊。

 

當這群學生準備踏入社會時,投資差不多就會有成效,擁有一筆資金。屆時也能思考利用那筆錢創業的方法,未來能選擇的出路也更多。

 

同學們的反應非常激動,還有人說一定要把這句話告訴父母,大家都爭先恐後提出問題,沒有任何學生打瞌睡或分心做其他事,一個小時根本不夠用。

 

儘管時間不足,但我們很盡興地談論了讀書、金錢和有錢人,孩子們炯炯有神的眼神讓我相當感動,我也從中看見了韓國的希望。

 

從小培養金錢觀,了解錢的重要

 

我二十多歲時,曾有一個與金錢相關的重要體驗,那是我從延世大學退學,前往美國時發生的事。

 

我的大姊非常有錢,住在電影中常見的有游泳池與網球場的豪宅,也因為這樣,我本以為自己去美國時,姊姊理所當然會幫我付學費。

 

當我帶著大學錄取通知單去找姊姊時,她的反應讓我相當錯愕。

 

「你拿錄取通知單給我做什麼?」她說。

 

剛從韓國遠渡而來的我和長期住在美國的姊姊,我們的思考模式可說南轅北轍,她認為自己願意幫初次來美國的弟弟支付機票錢,已經算仁至義盡了,怎麼可能再幫我付學費。

 

這件事讓我頓時恍然大悟,在美國的思維模式中,兄弟姊妹是有錢人、父母是有錢人都與自己無關。

 

在韓國,如果父母生病,子女就該負起金錢上的責任,但在美國則不一樣,孩子從小就被教導,子女過了某個時期後,在金錢方面就開始獨立,而我直到前往美國才知道。

 

起初雖然會覺得難過,但後來我非常感激,如果姊姊沒教我,我大概就無法深刻體會經濟獨立的重要。

 

美國的孩子從小就會培養金錢觀,舉例來說,幫忙擦皮鞋或照顧鄰居的小孩就能賺零用錢。這類經驗讓金錢觀不會只停留在抽象概念,也會讓孩子明白金錢在現實生活中是很嚴肅的問題。

 

就像是踢足球時要學會控球技術,我們在現實世界要學會理財,培養具創意性的金錢觀。

 

有許多猶太人都是有錢人,他們傳授子女的金錢觀教育方式也是以嚴格聞名,《塔木德》(Talmud)是和韓國《明心寶鑑》一樣悠久的箴言集,許多內容都與金錢息息相關。

 

我居住的社區也有一名猶太人富翁,從他身上我就能知道猶太人如何實踐「給孩子魚吃,不如教他釣魚」這句名言。

 

那名富翁有個幼兒,小朋友非常想要一個玩具,於是很努力存錢,終於存到能買玩具的錢時,便和媽媽一起去玩具店。不過,後來小朋友沒買到玩具空手回家,為什麼?

 

答案在於稅金!原來小朋友沒考慮到稅金,雖然媽媽就在旁邊,但她沒幫兒子付稅金,結果小朋友一直到多存夠稅金才去買玩具。

 

那個孩子應該藉由此一經驗完全學會了稅金的概念,懂得自己存錢買玩具的孩子真的很乖巧懂事,更重要的是,媽媽為了培養孩子金錢觀,選擇不要直接買給孩子,這真是一個睿智方法。

 

我們必須從小教導孩子正確的金錢觀,一般來說,孩子想買的物品和要求的事,父母無論如何都會答應,因為不希望孩子因為金錢問題而自卑。

 

父母盡養育職責值得嘉許,但若太過溺愛子女,反而會造成不良影響。我們應該給孩子機會累積金錢經驗並從中學習。

 

在「茶來伸手,飯來張口」環境下長大的孩子,不會懂金錢的重要性,也不會思考如何賺錢,只會墨守成規,時間久了,自然缺乏競爭力、被社會淘汰。

 

具創意的金錢觀不是閱讀經濟教科書就能輕易學會,如果不知道從何開始,就把淘汰的玩具帶去社區的義賣會,讓孩子體會販售物品的過程,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金錢觀。

 

 

千萬不能把談論金錢視為是羞愧或沒水準的事,你希望子女成為只會伸手討魚吃的被動者,還是懂得捕魚的主動者?兩者哪個成功機率較高?答案不言自明。

 

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,健康快樂每一天

 

(本文摘自《讓你和小孩財富翻身的脫貧思維:獲利兆元操盤手教你翻轉家庭金錢觀,為子女打造致富DNA,拒當下流老人,安穩退休》,采實文化出版,John Lee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