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09-29
林依榕整理
父母從小的教育會影響小孩一輩子!毒物科權威林杰樑醫師的遺孀譚敦慈,近日上節目時透露自己對孩子們的教育,像是國中才能吃巧克力、出社會才能喝咖啡等等規定,她也解釋訂定這些「家規」背後的原因,讓一同錄影的其他來賓驚嘆「天啊!對比我的童年真的是兩個世界。」譚敦慈也對社會上,有不少學生之所以會就讀醫學系,多出於父母的期待而非自己有興趣的現象,她認為,必須要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,即便日後遇到困難才會有辦法克服,她也從沒逼迫或鼓勵兒子們一定要當醫生。
閱讀更多
2021-09-16
李易紓整理
資深藝人龍劭華在9/14晚間猝逝,享壽68歲,他的女兒陳璇兩天後在臉書上寫下千字文,來跟父親告別。陳璇引用電影《范保德》的台詞——「爸,我不是怕你死,我是怕你痛。」來做為告別摯愛父親的開場。以下為陳璇臉書全文。
閱讀更多
2021-09-15
江季芸
編按:2015年,43歲的銘傳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江季芸,開始正視高齡化和少子化對社會各層面所造成的影響,以及對教育界未來無可避免的衝擊。於是她擬定了一個「離開校園10年計畫」,決定超前部署退休金,目標是「10年後離開校園,每年領到100萬元的股利,當作退休金」。投入股市的第一年,她買進穩定配息、配股的金融股,也是存股族的最愛。隔年,185張股票變200張,讓她覺得如果持續複利成長,就能順利實現目標。但沒想到,第3年股利政策改成配息、不配股,股利縮水,股價波動也讓資產起伏,原本的計畫趕不上變化,為了確保她的10年退休計畫能成功,她稍稍調整了作法,她把投資方法調整成「波段存股法」,也就是「雙管齊下」的策略:「波段價差」+「股利再投入」,5年的投資成效,300萬元變成1,300萬元,提早滾出千萬退休金,2020年,股利年領60萬元,朝向股利年領100萬元的目標邁進。
閱讀更多
2021-09-10
我年過60,又怎樣?黎兒人生相談室之44
Q:我是文蒨,57歲,老公62歲,有31歲的女兒跟29歲的兒子,都已經成家,女兒跟女婿以及2歲孫子住在台北,我們住在中部。女兒婚後5年至今,不時就來訊、來電哭訴,我就得上台北去她家找她,或有時帶回家來,反反覆覆搞得我累死了,被女婿認為是過度干涉,我還靠要打點孫子的事才能去她家。今年初,女兒開始因為憂鬱症去看精神科,最近3個月變本加厲,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11點,一天4、5通電話,每次30分鐘,我當然會聽她抱怨,但每次都說同樣的事,還不斷攻擊我,我覺得自己達到極限。她還總說「妳不瞭解我!」「妳從來沒愛過我!」完全跟吵要玩具沒買給她的小孩子一樣!我們家開店做生意很忙,從小她就在店裡長大,她一直抱怨我「永遠都是很焦躁不耐煩的樣子!」她從小是乖孩子,但高中時大反叛,還曾逃學過,後來出社會上班,也只是拼命玩,幸好結婚了,終於搬離家,我才算鬆了一口氣,但沒想到婚後麻煩才開始,我實在不知如何是好?難道是我上輩子欠她的,才會現在得還債?她已經31歲了,難道下半輩子也要繼續哺乳這樣的大孩子嗎?我怎樣才能獲得解放?
閱讀更多
2021-09-07
呂秋遠
孝親費,學名叫做「直系親屬扶養費」,簡單來說,就是一種長輩認為「兒女要給父母,不給會有報應」的錢,因為加上「孝」字,給的時候會比較高尚,所以稱之為孝親費。孝親費到底該怎麼給?每個人當然都可以有自己的標準,但是,要求兒女一定要給,或者一定要給一定的數額,這就會是「當初的理想和願望還在胸懷,只是被無情的現實掩埋」了。
閱讀更多
2021-08-27
曼紐爾.J.史密斯
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左右為難的情況。例如有位朋友請你幫忙,晚上六點替他去機場接大老遠從鄉下飛來的姑媽。你最不想做的就是這種事了,在交通尖峰時間殺出重圍到了機場,然後努力跟一個不認識的人聊天,還不能讓她覺得接待不周。事實上,你根本希望她沒來。
閱讀更多
2021-08-07
大師兄
禮儀師帶著一位家屬進來撿骨室。這位家屬在講電話,對話聽起來不怎麼愉快。
閱讀更多
2021-07-13
林靜君談心室
老子《道德經》裡有一句話說,「常善救物,故無棄物」,凡物好好珍惜,好好使用,有破損時修裡,就能恆常存有。其實,該修就修,能補就補的精神,放在婚姻關係裡一樣適用。
閱讀更多
11/ 24
第 11頁,共 24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