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-08-02
媽媽經編輯部
老一輩的思維中或多或少都有「養兒防老」的觀念,像是兒孫滿堂、多代同堂、含飴弄孫、多子多孫多福氣等,或許對長輩來說就是老年的保障、幸福的象徵,但這類老年幸福的觀念已經逐漸改變。現今迎合時代及社會觀念的變遷,請長輩不要再把幸福晚年寄託在兒女身上,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條件、能力,提早規劃、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!
閱讀更多
2023-07-31
數位內容部
在家善終是許多人最想要的,但往往事與願違、得在醫院走完最後一程,健保署將在9月擴大居家整合照顧計畫。衛福部長薛瑞元周一(7/31)接受聯訪時表示,目前國際上都希望推動「在宅住院(Hospital at home)」,就是把家當成醫院,原本需要在醫院中施打的管制藥品、抗生素,未來可以帶到家裡使用,目標做到居家安寧的給付與醫院相同。
閱讀更多
2023-05-31
萬特特 等
懷抱著對美的追逐與貼近,小心翼翼與自己的「不漂亮」對抗,是大多數女孩成長的必經過程。畢竟這都什麼時代了,別再拿年齡當藉口,沒人會翻你的身分證看你是幾歲,你看上去多大,就是多大,你看上去多胖,就是多胖。保持體重從不在於體重本身,而在於你沒有對歲月投降,你不會對世界妥協。歲月可以偷走了你的膠原蛋白,但只要你有決心,它永遠無法偷走你的挺拔和輕盈。
閱讀更多
2023-05-15
小虎文
「在遶境途中看到穿著復健腰帶的朋友,很想給他一根竹杖:起來一起動,就不需要穿腰帶了!」長期推廣熟齡運動的「不倒翁學校」創辦人郭健中說。55歲的他,堪稱「斜桿中年」的代表:當醫師、做導遊、也是健身教練,中年提早脫下白袍,為了就是找自己-「別小看這一根竹杖,這就是我的人生志業!」
閱讀更多
2023-05-14
郭美懿整理
當親愛的家人走到生命終點,許多人總面臨該盡全力搶救或讓對方沒有痛苦離世的兩難。知名主持人利菁在母親節前夕發文,自責為了留住病母,讓醫師為媽媽插上鼻胃管延命,更為了不讓媽媽拔掉管子而綁住她的手,人生最後3年不能吃、不能說、不能動猶如「酷刑」。有醫師便呼籲,生命是為了享受人生而繼續,應尊重病人主張,維持生命最後的 尊嚴 。
閱讀更多
2023-05-12
張曼娟
我的幾位四年級朋友,已經進入了領敬老卡的年紀,是客觀定義上的長輩了。踏入花甲之年的我,也領到號碼牌,等著叫號了。當某些人還糾結在「叫『小姐』就好,叫什麼『大姐』。」的情緒中,我真心以為要珍惜被喚作「阿姨」的年紀,因為很快就要被叫「阿嬤」了。
閱讀更多
2023-05-11
郭美懿
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,屆時每5人就有1人年逾65歲,加上少子化問題嚴重,使得「老老照顧」或「1人照護多人」的情況越來越普遍,也形成為社會沉重負擔。不過傳統「無微不至」、「隨侍在側」的照顧,真的正確嗎?專業護理師提出呼籲,國人應導正凡事幫他做的「溺愛式照護」觀念,學著「放手」才能讓失能者或長輩有獨立生活的能力,重拾自主性與 尊嚴 。
閱讀更多
2023-05-08
蔡碧月
因為想把握人生最黃金的自主期,蔡靜君和楊銘山這對夫妻都在50歲時退休,8年來環島環遊世界,夫唱婦隨從不吵架,羨煞同輩。「旅途總有變數,要隨遇而安,我們夫妻有默契,不把金錢這件事變成彼此過不去的點。在路上想法不同很正常,他喜歡的事我陪他做一次,我喜歡的事他陪我做一次,樂於作伴。」
閱讀更多
2023-05-07
李安琪
父親車禍死亡的那一年我才4歲,我見到父親靜靜地躺在一塊沒有溫度的木板上一動也不動,右臉頰有一個拳頭大小的傷口。那是我記憶裡父親最後的樣子,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死亡。父親的死宣告我們一家苦日子的到來,母親為了養育我和兩位妹妹,披星戴月的努力工作。她的辛苦我全看在眼裡,於是我告訴自己長大後要賺很多錢來改善家裡生活。
閱讀更多
2023-05-05
優照護
曉蘭的母親鍾媽媽二度中風,又倒下去了,全家憂心忡忡,好不容易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,但接下來的難題,卻讓全家人更不知如何是好。因為,這次中風造成鍾媽媽半身癱瘓,完全復原的機會並不高,往後可能都需要臥床,飲食起居及醫療復健等,該怎麼照顧?誰來照顧?
閱讀更多
6/ 30
第 6頁,共 30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