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上有兩種人不把錢當錢看
先享受還是先吃苦?不同世代、不同環境下,做法跟答案截然不同。他人的價值觀與成功故事無法照搬,因為每個人的環境起點都不一樣。
前年夏天,我去北京探望女兒,打算住一段時間。和女兒商量後,決定找大一點的房子住。因女兒工作繁忙,找房子、租房子的事就由我負責。搬家前一天,女兒問我:「媽咪,明天搬家要不要找個打掃阿姨來幫忙?這裡人工便宜,135塊能提供3小時的服務,這樣妳的搬家體驗會好很多,不用那麼累。」
我心算了一下,大概是台幣600。在台灣我沒有請過打掃阿姨,剛到北京我沒有其他事,本可以自己整理,加上房東已經請人清理過,不需額外的清潔,女兒的東西也不多,我也只有一個行李箱而已,其實是不需要請阿姨幫忙,我自己就可以搞定。
但我還是跟女兒說:好。
因為我知道,如果我不在這裡,她一定會請阿姨幫忙,這135塊的費用也是她自己付的,我不用為了幫她省這筆錢,然後做得氣喘吁吁,很累之後再來心生埋怨,覺得女兒都沒幫忙,或是態度表現得不夠感激媽媽的辛勞。
這樣不會讓母女感情更好,反而可能生出嫌隙。我不想把親子關係經營成「媽媽犧牲了,妳要感激」,那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。
第二天,阿姨來了。整理過程中,阿姨問我紙箱還要不要?我想著紙箱是新的,女兒之後可能還會搬家,新家空間大也有地方放,我打算問女兒,阿姨卻告訴我:「別問了,現在年輕人沒一個會留的。」果然,女兒訊息回覆我「不用留,紙箱很便宜」。
後來阿姨和我聊起天來,告訴我她的經驗。她讓我看她的穿著,一身紅色線衫、合身9分牛仔褲,腳下是Nike球鞋,確實比一般清潔阿姨時髦。阿姨開心的說,這身行頭沒花一分錢,都是她幫打掃工作的女孩們送的。她說現在的姑娘愛亂買東西,不合意就丟。就像這雙球鞋,是之前幫忙打掃的女孩換工作,搬家時整櫃的鞋子都不要了,讓阿姨能穿就拿走。阿姨本來不懂品牌,打算拿兩雙,但室友女兒一看說是進口牌子,別丟,上網賣,最後賣了20多雙鞋賺了1,000塊。
我好奇那個女孩是不是很有錢,但阿姨說就是普通上班族,她感慨「現在的年輕人啊,不是特別有錢,也沒車沒房,就是不把錢當錢看。」
她有問女孩為啥不帶走鞋子,女孩說麻煩,換工作就買新的。這讓我想起年輕時的一個朋友,她們家搬家時也是鍋碗瓢盆全丟,說東西便宜,打包麻煩,到新家再買比較省事。
讓我想起一句話,這世上有兩種人不把錢當錢看,一種是不缺錢的人,另一種是沒錢卻硬要裝得像有錢。
跟眼前因為省錢而快樂的阿姨大不相同。
時薪200的打掃阿姨擁4房
阿姨問我有幾個小孩,我說一個女兒。她感嘆:「生女兒好,不用為婚房煩惱,像她有兩個兒子,就辛苦多了,得準備兩間婚房。」
我問阿姨是這裡的習俗嗎?結婚得由男方父母準備新房?那倘若父母沒錢幫忙買房的話怎麼辦呢?阿姨回答我,那就娶不到老婆唄,想想啊,這年頭沒有房,哪個姑娘會想嫁給你,陪你辛苦啊。
我看阿姨雖口中說著感概,但態度卻一派輕鬆,果不其然,她說她早已準備好婚房。她很自豪地說:何止兩套房,我有四套房了。兩個兒子還有我跟老公的養老房,我全部都準備好了。
太讓人意外了!
我很好奇阿姨的工作不算高收入族群,且在北京消費高的情況下,是怎麼買四間房的?
答案就是:節儉,壓低生活支出,把大多數的收入存下來,約莫7成的儲蓄率。
阿姨說她每月約一萬人民幣收入,月存7,000。
我本以為房子大概是在鄉下小縣城,豈料阿姨說當然不是,現在年輕人不願待鄉下,她準備的兩間婚房都在北京。另外兩間養老房才是河北鄉下老家自地自建的。
我疑惑7,000塊夠還兩間北京房子的房貸嗎?
阿姨說目前只剩一間房在還房貸,另一間已還清,養老自建房也不用繳貸款。
這讓我震驚極了,時薪45元人民幣(約台幣200),打掃阿姨能在北京買兩間房,還清一間的房貸了。
我問阿姨房子在郊區嗎?
阿姨說對,市區買不起,先求有再求好。我本以為是那種離北京市區100公里的郊區,像懷柔密雲之類的地方,沒料到阿姨說是地鐵能到的地方,一間在高碑店,一間在大興。
我剛來北京,不清楚房價,阿姨告訴我大概每平米7,000多(當時房價)(編按:約0.3坪),而她買的時候不到2,000。
說到這裡她嘆了口氣,說著當年受的委屈,當她想買北京房子時,老公家族的人都罵她不自量力,婆婆也天天教訓她,讓她學大嫂,將來有天還是要回鄉下。但阿姨堅持,她辛苦賺的錢,她要自己決定用途,她不想兒子在城市裡沒根。
阿姨用苦盡甘來的驕傲說:當年大嫂瞧不起我,嫌我土氣,捨不得花錢買衣服,專揀人家剩的,但現在她比我蒼老多了,天天發愁兒子沒婚房。因為她聽了婆婆的話,現在一套房都沒有。
阿姨又說:女人啊,經不起操心也受不了操勞啊,但我的操心跟操勞沒有白費,幫我攢下了4套房,不像大嫂,到頭來除了皺紋外,什麼都沒有。我苦過,可是我未來的日子有盼頭,我兩個兒子未來的人生也有盼頭。就因為我懂得未雨綢繆,把賺來的錢攢下來買房。妳看,現在的姑娘每個都那麼會亂花錢,打開衣櫃一堆衣服,鞋子幾十雙,家當一大堆,但能擺放家當的房子卻沒有。
阿姨的故事讓我深受觸動。她雖文化不高,沒唸書,做的也不是人們眼中的好工作,但卻有高財商,懂得賺錢買資產,因而翻轉成有產階級,老了不愁居處。
人生沒有對錯,只有承受
人生到底該先享受還是先吃苦?
答案沒有對錯,只有承受。
不同時代、不同成長背景,養出不同的價值觀。像阿姨這一代人,出生在物質不豐的家庭,只能把吃苦當吃補,靠省吃儉用一步步穩穩累積資產。而生長在物質豐厚的新世代,更重視生活品質與人生體驗,不會為了省小錢而讓自己太辛苦。
這兩種做法沒有對錯,只是起點不同,選擇也不同。
我們常被別人的成功故事所吸引,卻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條件天差地遠。重要的不是選「吃苦」還是選「享受」,而是你該怎麼選?
能明白自己所處的環境,擁有怎樣的資源,做最合適的選擇。
有明確目標的苦,是值得的,沒有意義的過度享受,也可能成為沉重的代價。
而當環境優渥時,就不必把吃苦當成美德,懂得適時享受,也是一種智慧。
人生其實沒有一定要先吃苦或先享受的標準答案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現在怎麼活,就怎麼累積出你未來的生活樣貌。
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,原文出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