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10-08
蔡宏斌
中華文化一直以來都有入土為安的觀念,但是現在隨著人口暴增,墓地空間大都已不敷使用。政府近年來多鼓勵民眾採取火葬,根據內政部統計,我國遺體火化率由1993年不到五成,到 2009年起突破九成,至2018年更提升至 98.24%,再創我國推動火化政策以來之新高。
閱讀更多
2020-09-18
呂秋遠
通常在這麼晚的時候,接到電話都不會是太好的事情。通常,是當事人被配偶毆打,現在躲在房間裡問我應該怎麼辦。不然就是在通姦罪還沒廢除的時候,當事人正在警察局做筆錄,要到現場處理。
閱讀更多
2020-07-20
今周特刊
當醫療科技愈來愈進步,法規愈來愈專精,死亡就會變得愈來愈不自然了。我們都知道,科技過度傲慢崛起,我們人類卻誤會了,以為新科技醫療就可以阻止人類死亡,殊不知「壽終正寢」,才是真正的自然死亡。
閱讀更多
2020-06-12
小虎文
謝士英一點都感覺不出來已經超過60歲,他也不覺得自己與年輕時有哪些不同。他的退休心法與存股概念相呼應,就是「心態決定一切」。而他的家人跟他一樣有理財觀念,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也為自己而活。
閱讀更多
2020-06-09
特掃隊長
有次我前往某戶人家處理遺體,按照一般人的想法,屋子裡必定瀰漫著哀傷氣氛,然而,這戶人家卻不是如此。一到現場,我看見天真無邪的孩子們滿場飛奔嬉鬧,大人們也正和久違的親友聊得熱絡,完全沒人出面制止孩子嬉鬧,絲毫不見 喪禮 常見的沉重氣氛,然而,這樣我反而比較好工作。這個案子的往生者是一位年長男性。遺容帶著笑意,看起來十分安詳,孫子們和遺孀都圍在他身旁。一個年紀約莫小五、小六的孫子,開口問了奶奶許多問題。我一面做著手邊的工作,一面靜靜聽著。
閱讀更多
2020-06-02
陳德愉
在過去的四年多以來,她在全臺灣舉辦了兩百多場的「死亡咖啡館」座談,與大家談「死亡經驗」;這個「死亡經驗」,包括面對他人的死亡,也包括自己的即將死亡。「死亡」之前與之後,總是充滿了人一生的不堪:家庭經營失敗、事業失敗、感情失敗、財產糾紛,種種病痛苦楚……最後,他們都來到郭慧娟的「死亡咖啡館」尋找救贖。這超強的負能量每天都灌到郭慧娟的身上,可是,我看到郭慧娟,一臉笑瞇瞇地抱著自己的兩隻紅貴賓,端坐在家中小客廳裡,完全是個無憂無慮的小廟土地婆。
閱讀更多
2020-04-01
笹原留似子
面對親子、夫妻、家族間的悲傷送行,不須壓抑,應好好抒發情緒。因為,那亦是將摯愛「曾經存在的故事」繼續傳遞的證明。縱使肉體消失,關係依舊不變。對家屬來說,故人是永遠的摯愛,是一起活下去的人。
閱讀更多
2020-03-12
麥可.勒巴夫
如果你要活得長壽快樂,就要找你喜歡的事情去做,然後活到老做到老。這就是傑克所做的,我寫這本書時,他已經七十幾歲了,身體還很硬朗。他正在寫一本新書,為他的畫展做企畫與簡報。
閱讀更多
2020-02-06
好險網編輯團隊
國際知名的NBA籃球巨星柯比過年時不幸遭遇墜機意外身亡後,不僅讓演藝圈及籃球界人士悲痛,所有球迷的難過更不在話下。如今,柯比 喪禮 的安排目前雖然仍未定案,但其遺產恐怕少不了官司,甚至還可能上演婆媳大戰!
閱讀更多
6/ 8
第 6頁,共 8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