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-02-16
周文偉(華倫)
還記得 2021 年上半年股市狂熱的樣子嗎?新聞常看到成交量創新高、單月證券交易稅也創下新高,當沖交易金額占個股交易 7 成以上也不稀奇,連玩零股的小資族也有不少人在做短線,政府賺飽飽、券商也賺飽飽,還不時聽到路人說當沖賺了幾千元拿去吃大餐的故事。或許這些錢對有些人來說不夠看,大家身邊都有長輩、好友,可能經常聽到各種賺錢的故事,幾十萬、幾百萬元都有,好像就是沒有人賠錢,真是怪了?政府賺錢(收證交稅)、券商賺錢(收手續費)、親朋好友賺錢(買低賣高),連路人也都賺錢(不知真假),怎麼大家都那麼會賺錢,股市不是流行一句「散戶 9 成都賠錢」,怎麼聽到的和過去認知都不一樣?到底是誰在賠錢?以我自己親身經驗,在我投資股票生涯的 20 幾年中,很少聽到親朋好友或路人說自己賠了多少錢,反而都是聽到大家荷包賺得麥克麥克,如果你也是在市場多年的投資人,試著回想看看,在漫長的投資生涯當中,身邊有在投資的親友,是否都只講「賺錢」的故事?
閱讀更多
2023-02-03
張孝瑜
樂活大叔施昇輝經常分享小資族該如何存錢、投資,受到許多網友喜愛。除了他提倡的「K<20買、K>80賣」的0050買賣法則,以及定期定額買0056之外,施昇輝並建議,若月薪只有3萬元,應依照比例運用在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樂上,穩健存到人生第一桶金!
閱讀更多
2022-12-28
鄭廳宜
彼得.林奇(Peter Lynch)是美國著名的基金管理人,他曾出任麥哲倫基金經理十三年,把基金資產由2000萬美元增長至140億美元,平均年報酬高達29.2%。他認為股市的多頭與空頭轉折點可以透過社交場合中,與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人談論股市的過程中找到答案。
閱讀更多
2022-12-27
鄭廳宜
所謂景氣行情就是股市將隨著全世界與該國的GDP年增率成長而上漲。簡單地說,GDP可以視為大盤指數的基本面。如果要觀察一個國家的經濟是否在成長,大家會觀察GDP年增率,也就是經濟成長率。
閱讀更多
2022-12-22
謝富旭
這是一個充滿抱怨的年代,抱怨起薪為何那麼低、調薪為何那麼慢,抱怨房價為何那麼高、菜市場的青菜蘿蔔為何那麼貴,抱怨養不起孩子,存不到錢,政府年金快破產,抱怨自己快變成下流老人了……(原文刊載於2016/12/15, 更新時間為2022/12/22)
閱讀更多
2022-12-09
周文偉(華倫)
編按:作者周文偉(華倫)出生於1971年,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。原為中學代課教師,曾在股市中玩短線和當沖,慘賠近百萬,34歲開始師法股神華倫巴菲特存股精神,長期持有好股票,41歲時股票市值達2,000萬元,年領股息達90萬元;43歲還清1,000多萬房貸,45歲股票市值累積逾3,000萬元,結束長達16年的流浪教師生涯,達到初步財務自由,並繼續存好股、累積財富,49歲時股票市值突破4,500萬元,年領股利超過190萬元;51歲時股票市值突破6,000萬元,年領股利超過250萬元。
閱讀更多
2022-12-06
104高年級
16歲踏入職場,25歲存到人生第一桶金。秉持著對自己嚴苛要求的鐵血紀律,她連續記帳23年、存薪50%,除了精明理財之外,她也曾走過百岳、長征西班牙朝聖之路健行800公里,退休的11年不間斷的體能訓練,讓今年54歲的粉圓妹,仍然神彩奕奕,建立鮮明的個人品牌,持續寫下精彩的人生故事。
閱讀更多
2022-11-04
嫺人
退休後財務面最大的擔憂,就是看著退休金水位節節下滑。特別是對我這種早退族來說,要面對漫長的退休歲月,那更是特別的重要。在這一節,我想把受邀進行公益講座的時候聽眾問的問題,還有平日讀者問的問題,做一個整理。
閱讀更多
2022-11-02
樂透人生─吳家揚
最近台股慘兮兮,美股迭有翻轉表現,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詢問美股是否可以投資?要不要投入市場,要用什麼工具,投資牽涉到每人個性與口袋深淺,資金的運用考量、風險承受度等,要下手之前,一定是要研究再參酌個人條件下決定。
閱讀更多
3/ 13
第 3頁,共 13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