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04-19
曾野綾子
單獨生活的老人增加了。根據二○一○年版「高齡社會白皮書」記載,六十五歲以上一個人生活的老人顯著增加。一九八○年,男性約十九萬人、女性約六十九萬人,但二○○五年,男性高達約一百○五萬人、女性約二百八十一萬人。聽說今後單獨生活的老人會持續增加,主因是未婚比例和離婚比例上升、即使配偶死後,也沒有搬去與孩子同住的人增加等。
閱讀更多
2019-04-18
王君瑭
「我們都會死,那為什麼我們不談死?」她是郭慧娟,身兼內政部「現代國民喪禮」編撰委員、殯喪業「禮儀師證照考試」教科書編撰,和「台灣殯喪業資訊網」的總編輯,被稱為台灣的「禮俗女王」,但她,同時也是台灣「死亡咖啡館」的創辦人。
閱讀更多
2019-04-16
吳念真
他拿著筷子的手沾滿泥巴,或許是推車用力過度吧, 整隻手不自主地顫動著,眼睛看著遠方,沒有表情地不停咀嚼著, 好久之後才似乎想起什麼,轉頭看我,然後夾起一塊肉伸向我⋯⋯
閱讀更多
2019-04-12
吳念真
有一回上山找紅鳳菜,當我撥開濃密的茅草叢時, 眼前忽然出現兩個光溜溜、白晰晰上下交疊起伏著的身體。 那兩個人也許受到驚嚇吧,當下停住動作,不知所措地看著我。
閱讀更多
2019-04-08
樂透人生─吳家揚
我以前在電子業工作時,當時同事、朋友們個個年輕,覺得人生無難事,但工作又爆肝,於是多人都想賺飽提早退休。在那黃金時期,大家隨便勾勒的願景,設定的條件通常是50歲以前賺到一億元以上。等到成熟一些,才發現能夠達標的人,全台灣佔比實在太低,只有少數高階主管透過上班成為億元戶。
閱讀更多
2019-03-20
林靜君談心室
談老,人人色變,老化被當劣化。但事實是這樣嗎?老化也能是成熟的過程,因為歲月而韻味不同,中年時有沒有好好準備,正是決定劣化或是熟成的關鍵時刻。
閱讀更多
2019-03-19
安寧照顧基金會
歷經生與死的層疊交會,方念華如今想來,心中仍有對至親的不捨,然而在陪伴母親走過人生最後一段旅程的路上,盈滿她心中的,除了悲傷,更多的是學習、感觸,以及無盡的感謝
閱讀更多
2019-03-19
廖元鈴
說起話來軟綿綿、面對鏡頭仍是有些生澀,很難讓人聯想,她是曾在金馬獎舞台上,堅定地表達台灣人願望的導演傅榆。面對爭議風波,傅榆不想著墨太多,反而希望這部受金馬獎肯定的紀錄片《我們的青春,在台灣》,勇闖奧斯卡獎,讓台灣走上國際舞台,被更多人看見。
閱讀更多
2019-03-19
安寧照顧基金會
面對生命的終點,不管你曾經是誰,每個人都一樣會軟弱和無助,有著相同靈性困擾的問題。過程中要用何種心情來走這條回家的路,端視你如何看待生命的課題。
閱讀更多
17/ 26
第 17頁,共 26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