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條件: 治療成效

顯示第 4150 項,全部搜尋結果有 93

大腸癌早期無症狀,真是難防!4項罹癌危險因子要特別注意,許多人都有

tCol 2023-01-18

Heho健康 記者巫俊郡

大腸癌早期無症狀,真是難防!4項罹癌危險因子要特別注意,許多人都有

在臺灣,罹患大腸癌的病患與死亡數每年都快速增加,現居所有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2位及第3位。大腸癌早期並無症狀,僅能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病徵。大腸癌跟直腸癌的發生率每年以高達4%的速度增長,時時威脅著國民健康,而其中有4項令人注目的危險因子。

閱讀更多

「癌王」胰臟癌發現時常已晚期!5年存活率不到5%,有8症狀千萬快就醫

tCol 2023-01-18

Heho健康 記者黃慧玫

「癌王」胰臟癌發現時常已晚期!5年存活率不到5%,有8症狀千萬快就醫

根據衛福部 109 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,2020 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中,胰臟癌排名第7,在女性癌症死因上則排名第5,不可不慎。有「癌王」之稱的胰臟癌,因為在早期時幾乎無症狀,所以難以察覺,即使少數出現症狀,包括食慾不佳、上腹疼痛、噁心嘔吐、背痛、血糖升高、體重下降、黃疸、脂肪便等,也容易與腸胃或背部問題混淆,而難以早期確診。許多名人因胰臟癌過世,如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華洛帝、香奈兒創意總監卡爾拉格斐、資深名嘴劉駿耀、聯安創辦人李文雄、體育主播傅達仁、新北市國民黨議員唐慧琳等,令人不勝唏噓。

閱讀更多

不抽煙為什麼得肺癌?公費LDCT肺癌篩檢揪出早期肺癌,半年救160個家庭

tCol 2023-01-06

Heho健康 記者王芊淩

不抽煙為什麼得肺癌?公費LDCT肺癌篩檢揪出早期肺癌,半年救160個家庭

今周刊編按:肺癌在台灣是死亡率最高的癌症,僅2021年就約有1萬名患者死於肺癌,《今周刊》早在2017年率先以封面故事報導「新國病肺癌」,當時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、肺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陳晉興,就疾呼國民健康署應在既有的「四癌篩檢」外,另將國人死亡人數高居前二位的肺癌、肝癌篩檢納入。經過5年奔走,國健署自去年7月1日起開辦第5癌篩檢「低劑量電腦斷層(簡稱LDCT)肺癌篩檢」,短短半年就揪出160個確診肺癌個案,新診斷的四期(末期)肺癌個案比例更從57.9%下降為109年度的50.1%,減少近8個百分點,對於四期存活率極低的肺癌來說,是難能可貴的一大進步。

閱讀更多

一覺醒來耳鳴、聽不見,當心「耳中風」!醫揭「這些人」是高危險群,把握黃金治療期救聽力

tCol 2022-12-14

郭美懿

一覺醒來耳鳴、聽不見,當心「耳中風」!醫揭「這些人」是高危險群,把握黃金治療期救聽力

高齡者一睡醒就發現一邊耳朵聽不到?這可不是老化或重聽,而是俗稱「耳中風」的突發性耳聾!秋冬季節氣溫多變化,是突發性耳聾的好發期,患者多半是睡醒後突然發現單側聽力突然喪失,並有耳鳴、悶塞感,其中還有約25%的患者會伴隨眩暈等狀況。

閱讀更多

無法預知,惡性心律不整恐致命!高難度電燒,心臟科醫師圖解說明:這樣降低猝死的風險

tCol 2022-11-04

照護線上

無法預知,惡性心律不整恐致命!高難度電燒,心臟科醫師圖解說明:這樣降低猝死的風險

「醫師,我又昏倒了。」50歲的王女士說。「當時是什麼狀況?」「那時正在慢跑,突然就昏倒了。」

閱讀更多

提升晚期乳癌治療成效的方法!醫師圖文解析PARP抑制劑、BRCA基因檢測

tCol 2022-08-09

照護線上

提升晚期乳癌 治療成效 的方法!醫師圖文解析PARP抑制劑、BRCA基因檢測

60多歲的王女士是三陰性乳癌患者,已經接受過多線化學治療,但是對癌細胞的抑制效果不是很好。高雄榮民總醫院乳房外科曾彥敦醫師分享,當時她抽血進行基因檢測,發現生殖細胞的BRCA1、BRCA2基因有突變,於是便向健保署申請口服PARP抑制劑。

閱讀更多

異位性皮膚炎,發炎、搔癢、發紅難耐!醫師圖解2種治療方式,有效止癢、改善病灶

tCol 2022-07-08

照護線上

異位性皮膚炎,發炎、搔癢、發紅難耐!醫師圖解2種治療方式,有效止癢、改善病灶

從早到晚都很癢,白天工作時沒辦法集中精神,晚上又癢得睡不著,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部長鐘文宏醫師指出,而且手、脖子、臉部、額頭等處的皮膚會發紅,常被誤認為傳染病,不但嚴重影響心情、自信,也會干擾工作、社交。

閱讀更多

糖尿病什麼都不敢吃?讓一年內糖化血色素降低一半的糖友,分享成為「自己身體的營養師」秘訣

tCol 2022-06-08

照護線上

糖尿病什麼都不敢吃?讓一年內糖化血色素降低一半的糖友,分享成為「自己身體的營養師」秘訣

「我在一年前健康檢查發現糖尿病,糖化血色素高達15%,非常嚴重!當時根本搞不清楚哪些食物較容易影響血糖,每種食物都不確定要吃多少,非常茫然,很多東西都不敢吃,就怕病情更嚴重!」模範糖友簡女士分享,「起初因為不了解,所以盲目減少全榖雜糧類食物份量,甚至完全不吃,反而造成血糖非常不穩定,而且很容易飢餓,連情緒也受到影響。」

閱讀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