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昨舉辦學術研討會,今年主題「營造多元公平及共融的安寧療護場域」。薛瑞元於研討會指出,安樂死議題對醫療人員是一項挑戰,因為違背醫師的救人信仰,而世界醫學協會(WMA)也不贊成醫師從事安樂死,因此,有必要檢討現行安寧緩和醫療。
針對推廣安寧緩和醫療,衛福部研擬三個配套措施,薛瑞元表示,首先為提升從事居家安寧緩和醫療的健保給付,吸引更多醫事人員投入其中。
其次,目前民眾簽署「預立醫療決定意願書」、「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」前,必須接受醫師及社工等專業諮詢,但諮詢費用每小時約兩千至三千多元,薛瑞元說,「這會是項阻礙」,目前規畫只要符合簽署資格者,將由健保給付諮詢費,如健保會共擬會議通過討論,預計明年有機會上路。
第三為安寧緩和醫療會納入長照體系,家庭醫師與照顧居家長者建立良好關係後,說服簽署預立醫療決定、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。
近期許多末期病人家屬間流傳「斷食善終」,昨日研討會也關注此議題。花蓮慈濟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王英偉表示,曾收治七十多歲癌末女性,家屬採用「斷食善終」,但阿嬤很想吃東西,也有胃口,但家屬卻拒絕提供食物。
王英偉表示,該名癌友已在「善」的過程,但不懂為何現在就要「終」,進食是病人現在願望,就應該盡量滿足。「斷食善終」應在是病人合適狀況下,給予緩和善終的方式之一,但現在卻有許多家屬執意讓病人斷食,原因只是因為不想救了。
台灣安寧緩和護理學會理事長邱智鈴表示,臨終病人如果還能吃東西,應該要讓他吃,在臨終前,身體逐漸衰弱,「對吃東西的欲望,自然而然就會減少。」要不要吃東西,應依循病人身體狀況、疾病病情,順其自然,而非刻意人為方式,不讓病人進食。
※本文授權自聯合新聞網,原文見此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