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暑是熱傷害的1種! 公開中暑成因與5大常見症狀
如果身體無法正常調節高溫,就會發生熱傷害,而常見的熱傷害種類包括熱痙攣、熱衰竭、中暑等,其中又以中暑最為嚴重,一般而言,多數人會先因在炎熱的環境下過久,持續流汗且未適當補充水分及鹽分,而出現噁心、嘔吐、疲累、頭暈、頭痛、肌肉痙攣等熱衰竭症狀,才會進展為中暑。
中暑是指長期處於無法散發熱量的環境中,造成體內水分蒸發過快,再加上沒有適時補充水分與鹽分,使身體核心體溫升高至攝氏40.5度以上,同時導致中樞神經功能出現障礙的狀況。
▲熱衰竭、中暑常見症狀差異比較這裡看。(圖/NOW健康製作)
多數人於起初中暑時,可能會先有以下5種常見症狀:
1.體溫升高,但沒有出汗。
2.皮膚乾燥、發紅。
3.心跳過快。
4.呼吸困難。
5.低血壓。
當中暑症狀持續惡化,未加以改善,促使體內熱的調節機能失效時,便可能會出現視力障礙、神智混亂、定向力變差、多重器官衰竭、抽搐,甚至昏迷,最嚴重還可能因此死亡,其死亡率可能高達30%以上。
5大中暑高危險族群要小心! 掌握4招輕鬆預防中暑
據衛生福利部資料指出,老人、嬰兒、幼童,以及高血壓、正在使用藥物治療或心臟病患者皆為中暑的高危險族群,因此在出門時建議應掌握4招,以預防中暑發生:
1.勤防曬:
應穿著輕便、寬鬆、淺色且透氣的衣服,並於外出前30分鐘擦好防曬乳,在外則建議可撐陽傘、戴遮陽帽或太陽眼鏡,以抵擋強烈的紫外線。
2.補水分:
外出時隨身攜帶白開水,以便隨時皆能補充水分,不管是身體處於室內或室外、靜態或運動的狀態,都應隨時補充水分,不要等到渴了才喝水,最好每小時能喝2至4杯(1杯水等於240毫升)的涼水為佳,且建議不要因天氣熱,就飲用過冰的飲料或水,以免胃痛的情形發生。此外,也應避免喝含有酒精或含糖飲料,以減少體內的水分流失。
3.躲太陽:
在氣溫炎熱的夏天,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出門,最好選擇早晨和傍晚時分,進行戶外活動,並適時待在陰涼處休息。
4.要通風:
中暑的高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,外出時應盡量避免於大太陽底下活動過久,並選擇通風、有電風扇或空調的空間活動,如公共圖書館或購物商場等。
待在室內也會中暑? 預防室內中暑可以這麼做
不少人會認為,中暑只會發生在大太陽照射下的室外環境,事實上,室內中暑的情形也相當常見。由於室內空氣不流通、散熱速度下降,就會造成產熱速度大於散熱速度,一旦空間內的熱能無法排出,就會導致環境溫度不斷上升。若再加上人體溫度調節能力不佳,便較容易出現中暑的症狀,尤其是家中的老人或兒童,更須特別留意。
因此建議民眾在家中也須注意高溫所致的熱傷害,應隨時保持空氣流動,並適時補充水分,以有效預防室內中暑或其他熱傷害發生。
(本文獲「NOW健康」授權轉載,原文刊載於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