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5歲以上就「老人」?戰後嬰兒潮世代撕標籤:有錢有閒活躍老,發揮壯高齡「銀響力」

65歲以上就「老人」?戰後嬰兒潮世代撕標籤:有錢有閒活躍老,發揮壯高齡「銀響力」

行政院日前舉辦「高齡科技產業策略會議」,宣示將攜手產業在高齡照顧、健康福祉等產業,創造3000億元產值。今(3/10)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、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,及新東向全球產學研協會執行長陳孝昌共同召開記者會,肯定政府宣示方向與願景,但若以「消極的銀髮思維」來推動相關政策與產業,恐錯置當前熟齡族的「人設」與身份認同,呼籲應撕下「銀髮族」標籤,重新定義為「壯高齡」世代。

 

近年極力推動將銀髮族更名為壯世代的吳春城表示,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,預估2030年全台一人口就會超過50歲,到2045年更有5成國人超過60歲。台灣的少子化、高齡化速度都是世界第1,但社會普遍對高齡生活的場域想像,卻圍繞在醫院、藥局、運動公園、復康巴士等地方,有許多偏見與過時觀念。

 

戰後嬰兒潮「銀響力」不容忽視

 

吳春城說,台灣老人福利法制訂時,國人平均壽命是62歲,但如今台灣平均壽命已超過80歲,再加上高齡醫學進步,未來平均壽命可達90歲以上,這也表示民眾在50歲之後,仍有20~30年的第三人生可以好好經營。

 

只是現行政策不重視、產業不支援,甚至將壯高齡視為負擔,導致壯高齡者也被傳統觀念催眠,覺得過了60歲就要安分不亂動,在醫學進步下又「死不了」,反而更易形成失智、臥床情況。

 

「今年是戰後嬰兒潮(1946~1964年出生),全部進入60歲的關鍵元年。」吳春城表示,這群人具備「高壽、高智能、高財富」的三高特徵:壽命比上一代多出20~30年、教育普及率高,更經歷台灣經濟起飛年代,掌握台灣2/3的財富。若能重新定位高齡族群,給他們更多的尊重和鼓勵,將偏見轉為樂見,將足以在當前製造業面臨下滑之際,創造更多內需市場,力挽經濟成長於不墜。

 

▲吳春城指出,若能重新定位高齡族群,將足以在當前製造業面臨下滑之際,創造更多內需市場。 

 

不應偏重失能照護,忽略壯高齡「活躍老化」需求

 

生技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則指出,年齡可以區分為「時間年齡」、「身體年齡」與「心理年齡」,現在定義65歲為「高齡」並不符合時代所趨,因此要討論高齡科技產業政策,應先定義是要針對哪個年齡族群。

 

他認為,除了要翻轉社會與產業對「銀髮」的觀念思維,也針對壯高齡社會提出2個解方:

 

1、老(壯)而健康,從預防醫學做起

 

目前台灣失能者約85萬人,佔全體高齡者約10%,失能照顧固然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挑戰,卻忽略了逾9成的高齡者需求,導致非失能者紛紛倒下,逐漸成為失能者。

 

2、老(壯)有所有,退而不休

 

應從源頭開始降低長照發生率及減少平均近9年的臥床時間,甚至賦予更多職場再設計、提前退休開創美好第三人生,讓高齡者繼續成為生產者及消費者,而非淪為寄生者,改善讓年輕人擔心的失衡扶老比。

 

涂醒哲呼籲,政策不應朝向「延後退休」去設計,反而應鼓勵壯高齡者提早退休,轉而去開創職場第二春或以兼職方式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業,「活躍老化」將消極銀髮族導入積極壯世代方向,才是根本之道。

 

▲涂醒哲認為,應從預防醫學與活躍老化兩方面提出解方,延緩失能的發生。(圖/郭美懿攝)

 

讀懂壯世代需求,打穩產業基石

 

「壯世代有錢、有時間、有經驗,能產生龐大的經濟價值。」曾任職於IBM的新東向全球產學研協會執行長陳孝昌從產業角度切入,他表示「科技導入」與「數位賦能」不該僅聚焦在失能照顧,事實上非失能者的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更應該融入數位與科技技術。

 

陳孝昌說,科技不應只解決身體問題,更應解決食、衣、住、行等精神層面生活問題。如果科技賦能只針對失能者,恐限制高齡科技產業只能倚靠政府財政來支撐的3000億元市場。

 

相反的,如果政策能深入以高齡生活真實需求為基礎,那麼高齡科技產業市場的目標對象,將可由80餘萬失能者擴及到50歲以上的800萬人口,且可帶動年輕世代服務高齡需求的新創產業,創造兆元長壽經濟,真正成就青壯世代共榮。

 

▲左起新東向全球產學研協會執行長陳孝昌、壯世代協會理事長吳春城、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。

 

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,健康快樂每一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