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指出,高血壓堪稱「隱形的殺手」,全台成年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,病人往往暴露在風險當中而不自知。
量測血壓把握722原則
正常人的血壓收縮壓應小於120毫米汞柱,且舒張壓應小於80毫米汞柱(兩者皆須達標);若診間量測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、或者舒張壓超過90毫米汞柱即為高血壓,若介於中間者則稱作血壓偏高或高血壓前期。
如果平日在家有量測血壓的習慣,根據歐洲及美國最新標準,居家平均血壓超過135/85毫米汞柱(歐洲)或130/80毫米汞柱(美國)即為高血壓。
台灣高血壓學會及心臟醫學會則建議,量測血壓應把握基本「722原則」:1週量7天,每天量早晚2回,每回量2次(每次間隔1分鐘),若有心律不整則需每回量三次。
控好高血壓可降中風、心血管疾病風險
陳玠宇說,民眾也常忽略「白袍性高血壓」及「隱匿性高血壓」危機。
所謂白袍性高血壓,是指一到醫院就因為緊張,導致血壓飆升,在家量測卻正常。民眾往往自以為是白袍性高血壓,卻忽略了潛藏的動脈硬化危機;據統計,其心血管風險會增加約2至4成。隱匿性高血壓則是醫院量測血壓正常,但居家血壓卻偏高,其心血管風險更高,增加約2倍。
依據文獻統計,控制好高血壓可使心血管死亡風險減少2成,腦中風風險減少4成,心臟衰竭風險減少5成,因此,控制好血壓成為當今刻不容緩的議題。
6方法有效降血壓,免吃藥一輩子
有些人不免會擔心,年紀較大的長輩在血壓控制上,是否也需要如此嚴格?根據近期針對60~80歲華裔族群的跨國研究,若將血壓控制分為「110~130毫米汞柱」與「130~150毫米汞柱」兩組對照,發現嚴格控制血壓,可以減少近3成的心血管事件風險。
另一個民眾最常詢問的問題,就是吃了血壓藥是否就要吃一輩子?陳玠宇說,此關鍵取決於自身生活習慣及飲食是否能有效調整,民眾可以從以下6個方法做起,若能達成的標的愈多,當血壓降到合理標準範圍內,就不見得需一輩子服用藥物。
1、每減少1克鈉鹽攝取,平均可減少收縮壓2.5毫米汞柱。
2、每減重1公斤,可減少收縮壓1毫米汞柱。
3、採取得舒飲食(DASH,多蔬果、少脂肪)可減少收縮壓10至12毫米汞柱。
4、規律運動可減少收縮壓3至7毫米汞柱。
5、減少酒精攝取可減少收縮壓2至4毫米汞柱。
6、戒菸使血壓維持穩定,減少浮動。
其中「得舒飲食」原理是使用高鉀、高鎂、高鈣、高膳食纖維及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,搭配多種營養素促進身體健康,達到降血壓目的。
1、選擇全穀根莖類
2、每天攝取5份以上蔬菜及5份以上水果
3、多喝低脂乳
4、紅肉換白肉
5、吃堅果用好油
服藥也難控制?可以手術介入
不過,有些民眾也常有高血壓需服用多種藥物,或即便服藥也仍難以控制的困擾。這時,便可考慮使用新一代的導管介入性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手術,俗稱高血壓導管治療。
此治療模式類似一般心導管治療,從鼠蹊部打針,隔天即可出院。除了適用於難治型高血壓患者外,也適合已併發器官受損患者(如心室肥厚、腎病變、腦中風、心肌梗塞等)、服藥順從性差、服藥有嚴重副作用、次發性高血壓治療但血壓仍未達標之患者(如原發性高醛固酮症)。
根據美國最新研究顯示,光導管治療未服藥的情況下,患者診間血壓平均下降近10毫米汞柱,且可使日常血壓維持平穩、減少浮動,台灣目前已執行約300例的高血壓導管治療,成效良好,當中發現部分患者甚至血壓下降超過20至30毫米汞柱,擺脫藥物束縛,維持長期穩定的控壓效果。
陳玠宇說,高血壓併發症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發生,一旦當嚴重併發症產生時,病患往往已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,甚至死亡。
平常養成規律量血壓的習慣,一旦發現血壓上升無法在短時間內回復,需適時輔以藥物控制,並調整生活型態及飲食,若有需要也可考慮使用新一代的高血壓導管治療,達到精準控壓的愜意人生。
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,健康快樂每一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