夫妻一起吃飯,是生活情趣!我們越來越懂得溝通、體貼與分享,而她也變得比較柔軟

夫妻一起吃飯,是生活情趣!我們越來越懂得溝通、體貼與分享,而她也變得比較柔軟

示意圖,非當事人。圖/達志

當我剛認識我妻子的時候,她跟我說:「天下最幸福的事莫過於一個人獨食,然後手上有一本書。」

那是八○年代中期,麥當勞進入台灣不久,台北剛開始流行美食街,一個人買了餐獨坐獨食的現象逐漸普及。而妻子則是在哈日風還沒有興起時就迷上了東京,以及坐在日本壽司吧前的獨食。

 

她說吃飯就應該好好吃飯,有人一起吃會分心,無法專注在食物上。

 

六年前她去世了,走前一兩年常常跟我說:「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事就是可以跟你兩個人一起吃飯。」而她留給我的遺言是:「你要有一起吃飯的人。」

 

是什麼讓她改變了呢?三十年的共同生活,我們最常一起從事的活動就是吃飯,食物是我們共同的興趣,除了在家中料理,我們更愛在外面吃。在旅途中,更是透過味蕾來探索外在的世界。一起吃飯是生活情趣的一部分,更是我倆情感建立的礎石。

 

人為了維持生命必須吃東西,但是要活得有意思,則需要跟他人產生連結,建立關係。跟對的人一起吃飯不但促進食慾,也能增進情感,是一舉兩得的事。

 

我的妻子原來是一個比較孤僻,心高氣傲的人,在我們一起生活並且共餐了無數次之後,我發現我們越來越懂得溝通、體貼與分享,而她也變得比較柔軟,親近人群,也更能夠傾聽了。

 

這不是吃飯本身有多大的魔力,而是當我們一起坐下來,共同做一件彼此都喜歡做的事情時,我們除了意識到自己不孤單,有人陪伴之外,也同時透過日復一日的交談與相處,累積對對方的瞭解,進而感受到來自對方的關注與愛。

 

這個時候,你可以感覺到世界是完整的。

 

人與人是分離的個體,我們因為肉身而彼此隔開。但有時當你發現你與他人心意相通時,實體的距離好像可以跨越,這種水乳交融之感,又令我們喜悅。(不過,與他人太靠近時,我們又會失去安全感,恐懼會受到傷害。人就是這麼矛盾。)

 

從人類的發展進程來看,我們的老祖先為了生存,是先爭食、獨食,到懂得分配跟分享之後,才學會共食。但是社會的高度工業化發展,強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心與疏離感,為了保持安全距離,不少人卻又回到獨食的狀態。

 

在農業社會中,主要的勞動力都用在生產糧食。用餐是一件大事,在農忙之餘,圍桌共餐幾乎是唯一的消遣,而碰到豐收的季節,更是透過共享食物的方式來慶祝。工業社會則將勞力集中,做系統化的分配與使用,為了講求效率,連用餐的時間也被壓縮了,速食產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。

 

速食基本上是為獨食設計的,從品項的設計、單人套餐的選擇到座位的安排,都非常適合一個人單獨享用。相形之下,傳統的餐廳(尤其是中餐)則是設計給共食者的,一個人不但不好點菜,單獨占據一張大桌子更是引人側目。華人因為一向習慣共食,所以在中餐廳經常會要求客人併桌,這在西餐廳是少有的現象。

 

食材要經由人的料理才會成為食物,同樣的食材經由不同人的手做出來,味道會不一樣。一道菜如果讓我們知道是誰做的,我們吃的時候感覺就會不同,這也是為什麼在米其林餐廳用餐時,經常可以看見大廚出來跟客人打招呼的原因。很多人懷念家常菜,也是因為那是媽媽做的,有媽媽的味道所以好吃。

 

但是速食餐廳則完全去除了廚師的重要性,將烹飪的流程做系統化分工及標準化管控,不管換誰來做,都是一樣的味道。料理食物與享用食物的人彼此不認識,自然就不會像媽媽那樣,在烹飪時,還會因為愛孩子,而在佐料中添加愛與關懷了。

 

日本一直是獨食文化風行的國度,像是他們特有的立食,要客人站著吃,就是對邊吃邊聊這種共食型態不友善的一種設計。近年來,在日本的速食產業還發展出更鼓勵獨食的一種形式,從點餐、付款到取餐、用餐,整個過程都不必看到服務人員。

 

有一家以賣拉麵著名的連鎖店,外場人員基本上只做帶位與指引的工作,客人進到餐廳座位區後,就看不到服務人員了。店內空間的設計是以一人一間隔的方式,當顧客在座位區坐下,眼前的幕簾就會垂下來,可以看見幕後的人卻看不到臉。

 

菜單是以問卷的方式呈現,個人根據自己的喜好填寫完畢後,送進簾幕內等待服務人員服務;當餐點送出來之後,會看到一個人在你眼前鞠躬,隨後將幕簾拉下,如果需要,可以再按桌上的服務鈴按鈕。

 

在這樣的作業流程下,顧客與廚師、服務生都不打照面,每個人侷限在自己的小格子中用餐,不方便跟他人互動,除了食物,吃麵時跟他人之間的接觸被降到最低,一點人的溫度也沒有。我只吃過一次就敬謝不敏,因對我來說,這樣的用餐方式跟坐監被餵養的方式也沒有差很多。

 

其實,獨食文化近年來在日本有越演越烈的趨勢,一個人吃飯的「孤食者」逐年上升,已經讓政府覺得是社會問題。因為研究發現,孤食者傾向於吃速食跟高熱量的飲食,而且跟共食者比較,不但蔬菜水果吃得比較少,也比較不定時不定量。此外,孤食人口中自殺的比例也高於共食人口。

 

根據日本《食育白書》的調查發現,許多孤食的人並不是自願的,大部分的原因是「工作跟用餐時間配合不上」以及「找不到一起用餐的人」。這個現象還跟老齡獨居人口以及單親家庭的增長有關。老人孤食久了會沮喪憂鬱,孩童孤食則會造成精神散漫及缺乏學習的動力。

 

其實在台灣我們也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孤食現象,網路成癮造成許多宅世代成天坐在電腦螢幕前,連吃飯時間也不肯離開,Uber Eats 等餐點外送業的興起,讓獨食變得更便利,就更減少共食的機會了。久而久之,許多人已經遺忘了共食的禮節,而共食可以帶來的樂趣也令他們感到陌生。因此,一桌人坐在餐桌上彼此不交談,而是各自滑手機的現象就越來越普遍了。

 

 

 

不少經常獨食的年輕人,曾經跟我說,其實獨食也是情非得已,他們也很嚮往一邊吃飯一邊跟好友自在聊天的美好,只是沒有機會也缺乏適合共同吃飯的人。畢竟跟上司、客戶或者有利害關係的同事一起吃飯比較像應酬,那樣不但不輕鬆,反而很有壓力。

 

獨食好還共食好?這也要視條件而定。好的飯友需要跳脫階級差異以及功利目的,在一起吃飯就是要敞開心胸分享與彼此陪伴,如果找不到對的伴,與其眾不樂,那還真不如獨樂樂呢。

 

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,健康快樂每一天

 

(本文摘自《人生需要酒肉朋友:一起吃飯,不見不散!》,天下雜誌出版,朱全斌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