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人就會有情緒,不要逃避或否定它!4步驟正視自己的感受,才能找回真正的你

是人就會有情緒,不要逃避或否定它!4步驟正視自己的感受,才能找回真正的你

克服痛苦的另一種方法是了解自己實然的情緒,不要總是讓應然的情緒占上風。

我父親是一個非常喜歡以施恩者自居的人,簡直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。他經常把「能在這麼棒的家庭裡長大,你這傢伙還真幸運」之類的話掛在嘴上,並禁止我對自己的人生有任何不幸的感覺。

 

這使得我與他人相處時,總是會先入為主地認為自己已經夠幸福了,但真正的我並非時時刻刻都這麼覺得—不如說,「不得不」總是認為自己很幸運的想法,反而讓我非常鬱悶。雖然實然的情緒如此,但應然的情緒所展現出來的,卻是愉悅和幸福。

 

想克服這種痛苦,就要無所畏懼地面對自己實然的情感。雖說「無所畏懼」,但很多人正是因為恐懼,才把真正的情緒深藏在心底。「無所畏懼」無疑是件知易行難的事。

 

儘管如此,我仍希望這些自我價值感低落,或受焦慮所苦的人試著思考一下:自己現在「意識到」的情緒,和實際上「感受到」的是否矛盾?如果沒有,那自己又為何苦惱?

 

對我來說,「無所畏懼」意味著「不論父親如何看待我,都不害怕」。

 

第一步,了解自己真實的情緒。

第二步,盡量不要用應然的情感來粉飾—明明很痛苦,就不要表現得很開朗。

第三步,則是要相信自己。

 

當然,要做到並不容易,因為一直以來,我們所相信的都是那個否定實然自我的「老闆」。

 

正確來說,因為害怕那個否定實然自我的「老闆」,並對它宣誓效忠的緣故,才使得我們無法信任自己。為此,我們必須「叛變」;如果做不到這一點,一輩子都會陷在自我懷疑裡。

 

雖然我把「相信自己」當成第三步,但事實上,相信自己的同時,除了能了解自己實然的情感,也不會再對自己偽裝。相信自己的人,不會為了迎合(情緒不成熟的)他人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應然,而讓實然的自己成為犧牲品。

 

另外,無法相信自己的人,會卑躬屈膝地迎合上位者,並用相同的態度對待地位比自己低的人—無視他人真實的樣貌,強迫他們扮演應有的樣子。優秀的領導者能幫助部屬活出自我,而不是強迫他們變成應該成為的人。換句話說,硬是要部屬扭曲個性、偽裝自我的領導者,其實是個情緒不成熟的人。

 

為了豐富心靈,你應該知道的事

 

剛剛提到,無法相信自己、情緒不成熟的人,會將應然的樣貌強加在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。但這裡的「應然」到底是指什麼?

 

我們可以這樣理解:這些人多半會希望(強迫)別人成為「符合我的喜好、為了我自己方便」的樣子—你只要變成我想要的人就好,至於你本來是什麼模樣,我不在乎。

 

「為了我自己方便」的樣子又是指什麼呢?這裡指的其實是「便於確認我自己的存在」。

 

這樣的人內心多半是很不安的,他們沒有活著的真實感,也因此無法確認自我是否存在。越是這樣的人,越有「想確認『我』真的存在」「想知道活著的感覺」「想擁有個性」等欲求,而這些欲望的內容其實都是一樣的。上位者只是想透過下位者來確立自我;父母以施恩者的模樣面對孩子,同樣也是想藉著孩子來確認自己存在。

 

苦於不安或焦慮的你必須理解:如果應然的你似乎和真正的自己有所落差,那是你周圍(缺乏自我)的人為了自己方便,所以塑造出一個形象,並強加在你身上所導致的。假設父母抱著這種不健康的心態,又怎麼可能養育出內心豐盛的孩子?

 

為了應然的樣貌而犧牲真實的自己,意味著你從很小的時候開始,就是周圍那些情緒不成熟大人的犧牲品。你正在做的,就是寧可相信那些情緒不成熟的大人,卻不願相信自己。

 

姑且不論最後是否真的能信任自己,首先都得從「要相信自己」這個想法開始,下定決心,丟掉那個「做給別人看的自己」。

 

接著是第四步:一旦了解內在真實的情感,就將自己交給它。

 

討厭就是討厭,這是沒有辦法的事。明明無法接受,卻想要消除這種心情,所以才會陷入焦慮和不安。

 

討厭,就大方承認討厭。有些人認為,直接表現出好惡,會讓人無法融入社會生活。沒錯,這種問題的確存在,但我們現在討論的對象,是苦於焦慮不安的人。

 

大家明明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身體:既不會對臥病在床的人說「你要多運動」「應該多泡澡」,也不會對健康的人說「應該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」「盡量臥床休息」,不是嗎?

 

心理方面自然也一樣。感冒時,有相應的治療與調養方式;心理生病時,也應該採用專屬的療癒方法。

 

坦率地接納自己本來的面貌

 

剛剛寫的這些,看起來雖然很像是耍賴的藉口,不過討厭的事就儘管討厭,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喜歡,不中意的人不用努力去接受他,不開心的時候請盡情不開心。比任何事都重要的,就是了解真正的自己、專心面對實然的自我。

 

就精神上的成長來說,成人與孩童所需要的不一樣。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的人,他的情緒年齡往往比生理和社會年齡低得多,所以不要期待他能做出與(生物上)同齡者相仿的事,幫助他真正變得成熟才是更重要的。

 

這樣的人雖然有著成人的身體,但其實還是個孩子,一味要求他「像個大人」,永遠無法解決他的人生問題。小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,隨著年齡成長,他們也會透過與周遭的互動來調整自己的行為,想辦法克服這種特性。

 

「真正成熟的大人」,指的就是不再事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。唯有如此,才有辦法滋生對他人的關心,才能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。只是在現實中,仍有許多身體明明成熟了,卻仍覺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、不懂得為他人著想的成年者。這些人為了努力在行為上表現得體面,才會讓內心變得越來越奇怪。

 

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,健康快樂每一天

 

(本文摘自《穩:學會接住自己,為不安人生解套的4堂課》,究竟出版,加藤諦三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