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諮商心理師林靜君
老張夫妻就因為這問題而吵得不開交。
原因是老張申請優退,朋友看中他的技術專長,邀請他入股合作,老張評估自己50幾歲正是經驗收割期,再晚就沒有市場價值了。
老張的太太則認為,退休金應該要保守規劃為宜,何況老張一直在忙工作,家庭都是由她一人獨撐,現在老公又要跳入一個未知的坑,完全置她於不顧。她想,婚姻內不是只有一個人,如果是這樣不如不要。
為了一個迎上門的機會,要放棄結縭多年婚姻,兩人都心有不甘,態度上卻無法退讓。
老夫老妻常犯的錯:放棄溝通
老夫老妻常犯一個錯誤,覺得對方和自己在一起那麼久了,應該了解自己;又或者是不管自己再怎麼說,對方是不可能理解的。
於是,自然而然放棄溝通。
長期的不溝通,平常日湊合著過沒問題,一旦有問題時,就火車對撞了。
行動第一步:彼此把心裡想的說出來
老張提出優退時的想法是,趁著現與公司關係好,拿錢走人還能轉外包合作,而朋友的邀約以技術股居多,對於家庭的財務影響有限。
年輕時,他顧慮到家庭,放棄駐外的機會,看著同梯駐外者後來順風順水,內心其實有些遺憾。如果當年勇敢些,說不定太太就不用為了錢而不敢辭去不喜歡的工作。
老張沒有告訴過太太自己做過風險評估,也沒說過她的付出他是看在眼裡的。
既然老張沒說,太太也不是天眼通,她看到的就是一個只會工作的先生。
她也憂心老張先前太過拼命,三高都出來了,她自己還可以上班幾年,兩人退休之後生活大致可以過得去。可是,創業一不小心是會把身家全部賠進去,她的爸爸就是如此,萬一發生這樣的事情,她光是想像後果都會發抖。
老張看到的是機會,太太看到的是風險。
先生想要再博一把,太太期待終於可以休息。
行動第二步:先處理情緒,再談事情
老張夫妻如果要讓彼此目標趨於一致,首先要讓對方理解自己的心情。
關係裡面最怕有委屈的情緒,一旦委屈了,剩下的就是滿腹苦水。把苦水倒掉的方法,就是先釐清自己真正在意的點是什麼,並且讓它有機會被說出來。
以老張夫妻來說,在這件事情上,老張怕機會不再,太太怕萬一失敗。他們有著共同的情緒是「害怕」。人很奇妙,當知道彼此有共同的情緒時,自己就沒有那麼孤單,對方也沒有那麼難以接近。
「當你害怕時會想到什麼?」
「當你害怕時你都怎麼辦?」
帶著對另一半的好奇問問看,處理完情緒,再來談事情的處理。
行動第三步:互相扶持,而非相互抵銷
「機會」與「風險」是共生的。理性上來檢視,在機會與風險的比例裡,有沒有哪一部分被加乘,哪一部分被忽略。
老張在風險評估時,要特別考量自己有沒有被「最後機會」的迫切感影響,急著在最後一秒下單搶標,忽略自己實際上的條件適當與否。此時,太太的高風險意識,多少有警示的作用。
太太則可以冷靜看,老張是業界熟手,不是當年貿然投入陌生行業的父親。自己有沒有因當年父親創業失敗的陰影,而放大了先生創業的風險指數。
一份針對美國270萬名創業家的調查報告指出,成功的新創事業創辦人平均年齡是45歲。而且,「相較於沒有工作經驗的創辦人,創業時擁有至少3年相關產業經驗的創辦人,成功可能性高出了85%,相關經驗是創業成功與否關鍵的因素之一。」
事實上,台灣中年人投入創業的人數也在增加當中。
退休怎麼過?沒有絕對好壞,但有適合與否
將風險與機會持平攤開來看,如果最後決定要創業,夫妻兩人可以討論如何設停損點,計算未來生活最低限度所需,為家庭財務畫出防火牆。如果決定要走安穩的路線,繼續維持目前的型態,那兩人也要趁早討論第二人生打算如何過。
沒有哪一種生活是絕對的好壞,只有適合與不適合。一個繼續在事業上追求成就感,一個四處遊山玩水,這樣也挺好。
人生隨時可以重新開始,不要視另一半是絆腳石,而是要當成相互成就的墊腳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