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個故事是「影子」講的。她媽媽一直是個很強勢的人,從小到大她都不敢違逆媽媽,即便是這樣,媽媽的情緒還是時不時會來一個大爆發,最狠的一次是懲罰她放學晚歸,把她趕出門去,從三樓拖到一樓,那時的她只有十歲。
如今她跟媽媽的關係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,但每次母親生氣,她還是感到害怕,好像一瞬間時光倒轉,又回到十多年前的那個傍晚,她背著書包,被母親的怒意嚇得發抖,感覺隨時會被掃地出門。
二十多歲的她已經不會被要求必須幾點前到家,也不用背著書包了,但她的人生中卻好像永遠有個隨時會響鈴的時間表,身上像永遠背著包袱,因為心裡還有一個十歲,嚇得發抖的小女孩。
另一個故事是一個叫「娃娃」的朋友,今年三十歲,家庭幸福,事業獨當一面,處理任何事情都是不卑不亢,好像沒有弱點。
但去年發生了一件事,把她打回軟弱無助的原形。她在初中同學的群組裡說起出差的事,剛好有個在那城市生活的同學主動發起邀約。結果娃娃非但沒去,還封鎖了老同學。
她說以為自己早就忘了,十三歲的時候,她被以這個女生為首的小團體排擠,那是她最不愉快的三年。這麼多年過去了,她早遠離了這幾個人,有了新生活,沒有人欺負她,也沒有人看低她。
但這次被邀請,讓她又回憶起那段不願提及的經歷,所以她憤怒、厭惡,甚至還有點擔心,見面的時候會不會慌亂無措,甚至語無倫次,她可能還會像十三歲時一樣被戲弄,只好逃避。
可能你也被家人兇過或者被夥伴排擠過,又或許你沒有,但生活中或許總有那麼一個人那麼一件事,他們的存在就是一種提醒,提醒你曾經受過的傷,提醒你曾經的無助、難過,而你無論走到哪裡,好像都無法釋懷。即已經長大成人,已經足夠堅強,處理過比這更大的傷痛,但只要面對這個人這件事,就即刻亂了陣腳。
這種憶起過往就深受其擾的情況,根源在於當時沒有即時處理。事情過去了,但傷痛還在,因為你沒有好好表達自己的情緒,之後也沒有消化,就讓它凝結在那裡,成了一個繞不過去的心結。
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情緒,有的是一閃而過,有的會困擾一陣子,而有的可能會伴隨你終老。那些一閃而過的情緒可能因為無關痛癢,隨即被其他情緒代替;困擾了一陣子的情緒可能得多一些表達,或者自我消化,也會慢慢淡化,直至消失。
但那些可能會伴隨你終老,時不時跳出來攪亂當下的情緒,都是因為當時壓抑或者因逃避而讓它停留在你的記憶角落。它像心房角落裡的一把刀,只要不小心觸碰,就會讓你疼痛。
影子和娃娃便是最好的例子。
或許因為當時年幼、力量弱小或不敢表達,才把這些記憶埋在心裡。影子沒有表達的是傷心、害怕;娃娃沒有表達的是憤怒和厭惡。在那個時候,她們可能透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減少負面的情緒,或者什麼都沒有做,只是繼續自己的生活。
心理學中有一個很有趣的名詞叫做「未完成事件」,未滿足的需要、未表達的情緒,都會在以後變成其他形式來索討,而你不就是努力填滿這個空缺,不就是在他處取得補償。未完成的永遠在騷動。
有過類似遭遇的人,可能會因為自己的弱小而自卑,並努力讓自己變得強大,強大到可以不再被人粗暴對待、不擔心自己的力量抵抗不了排擠和壓力。這個部分的自我的確成長了,這是一種昇華和自我精進;但自我的內核裡仍有一部分未被修復,未得到成長。
這是因為當事人不願再回憶傷痛,而把它隱藏了起來,然而,隱藏起來不代表不存在。當類似情境再現,你不得不去面對那個弱小的自己時,你會發現,這麼多年來自己只是精心在鍛造其他強悍的部分,但一直不敢面對脆弱的那個部分。
一、不去觸碰,就永遠會害怕
當你意識到這個問題時,都還來得及處理,別讓它伴隨你終老,因為不知道還會被嚇到多少次。現在就好好將利刃收進刀鞘,你依然能找回你的安全感。
二、自己受的傷,不必勉強合理化
就像影子,她知道媽媽不是不愛她,她們現在的關係也很好,那次的傷害媽媽是無心的。
雖然她說的是客觀事實,但這樣的說法更多是為了減少自己的內心衝突,合理化對方對你的傷害,因為只有當你認為對方帶來的傷害是必然的、合理的,才會在一定程度上減緩自己內心的痛苦。
正如很多人安慰人時會說的話:「他就是那樣的人,你不要跟他計較」、「她不是故意的,你不要放在心上」,甚至你也在內心這樣說服自己。
但這種合理化的說法對處理情緒只有暫時的幫助,對於多年無法釋懷的傷害而言,只會讓你更加困惑:為什麼明明理性上已經接受,也原諒了對方,這種痛苦還是忘不掉?
所有合理化的藉口,都是在讓你逃避真實的問題和傷害,永遠不能真正解決問題。坦然承認對方確實傷害到你,它是真實存在,才可能讓你真正發自內心去面對問題,並有勇氣去解決。
處理過去傷痛的第一步就是不回避,承認你的確在當時受到了傷害,不必為傷害你的人找任何理由和藉口。
三、修復傷害第一步
好好宣洩我們沒有時光機,無法穿越到你受傷的那天。但你可以透過回憶的方式,讓情景再現,雖然再次讓自己暴露在不美好環境下是很殘忍的事,但這是唯一能修復傷害的機會。
你可以回憶當時的情境,再次體會當時的感受,當你想起那些傷人的話和粗暴的對待時,你的感受是憤懣、無助、失望。即便是負面情緒,仍然有積極的意義,因為每一種情緒背後都反映你當時內心的感受。
如果有機會告訴當事人,那是最好的。如果你們現在仍然保持聯繫,不妨把當年留在你心底的感受說出來。如果你能確認你們現在的關係是健康的、有支持性的,那麼你可能會聽到對方的歉意,這也是一種安慰和修復。
即便不方便跟當事人表達,仍然可以將情緒抒發出來。你在那時那刻最想說的話、最想做的回應,可以像為自己講故事一樣表達出來。試著想像對方就在你面前,你可以表現出憤怒、傷心,或者大哭一場,甚至是指責,都可以。修復傷害前必經的步驟,就是宣洩。
如果你有值得信賴的愛人、朋友,也可以把他們當作傾訴的對象,傾訴的終點就是表達未完成的情緒,讓情緒不再凝結在那時那刻,得以宣洩和消化。
四、提升自己的力量
表達情緒不是目的,而是一種途徑。如果現在的你沒有成長,那麼所有情緒的宣洩,不過是暫時的虛張聲勢。只有當自己的力量提升到可以確認現在的你能應付曾經的傷害,或者能避免傷害時,才是有效的方式。
這種確認是對現在的你說,也是對當時受到傷害的你說。當你在記憶中再跟當時那個無助的孩子相遇時,請記得告訴他,他已經成長為一個有力量、強大的人,他能處理好現在的問題和麻煩,弱小和傷害只屬於過去。
這種確認不僅是一次穿越式的對話,當再次遭遇讓你無助、慌張的事情時,不妨想想在經歷了傷害之後,這些年,你有哪些成長和進步、你解決過多少問題、熬過了多少困難、平息了多少爭端、撫平過多少創傷,這些都是你有能力保護自己的資本。再次確認自己的力量,能讓你自信、坦然面對過去的傷害。
我們都經歷過或無心或有意的傷害,那些忘不掉的傷其實也無須忘記,它是讓你成長的一部分。我們該做的是把當時的心結解開,解除「未完成」的魔咒,把傷害轉化為認識自己的一種方式,並打造成成長的一次契機。
因為真正強大的人並不是沒有受過傷,而是能夠面對、征服它,穿過那些如晦風雨,重獲光明身。
(本文摘自《我們心裡都有病:超人氣心理諮詢師帶你窺探,不為人知的真實自我。》,好的文化出版,大將軍郭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