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十五歲的陳小姐最近胃口差、頭暈脹、睡醒後仍覺得疲倦無力,甚至還有輕微腹瀉,經中醫診斷,發現是體內濕氣累積過多所引起。
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師陳中奎表示,雖然節氣進入了初秋,但診間常常遇到體內濕氣重的病人,都是夏季累積下來的濕氣未排出。
反胃、腹瀉、沒胃口,恐是體內濕氣太重
體內通常較「濕」的人,脾胃較差,陳中奎指出,人體就像一塊大海綿,容易把外界的濕氣吸入,而脾胃負責消化系統,理應保持乾燥狀態,且腸胃排水力強。
若是腸胃差,水排不出去,不斷惡性循環下在體內累積濕氣,就會造成腸胃「當機」,導致沒胃口、反胃、腹瀉的症狀。
陳小姐在炎熱的夏天食用過量的冰涼食物,體內累積過多的濕氣,經過針灸治療並搭配健脾利濕的中藥調理一周後,陳小姐不再覺得身體疲倦無力,精神、胃口也改善了許多。
水喝太多易水腫?少量多次補充促進循環
陳中奎提醒,很多人以為體內水分過多,會使身體水腫、累積更多濕氣,就不願多喝水,這是錯誤的觀念。
事實上,還是要以少量多次的方式來補充水分,才能促進血液循環,補充體內缺水的部位;若是一次大量飲水,濕氣才會容易滯留,累積在下半身導致水腫。
排除體內濕氣,把握運動、食療、穴位三招
要排除體內多餘的濕氣,陳中奎建議可以適度運動,透過健走、輕度有氧等運動來排汗除濕;飲食的部分,則可以食用四神湯、薏仁湯等藥膳來利濕,同時應避免吃冰冷食物、油炸燒烤類、辛辣刺激物及甜食。
除此之外,也可以透過按摩穴位來除濕,包含按摩位於小腿內側的脛骨內側髁凹陷處的「陰陵泉」;位於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四指寬處的「足三里」;或是手握拳時小拇指尖處的「少府穴」,每天三次,每次按壓五分鐘,都有助健脾胃利濕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