紀錄片播到一半時,黑暗中,太太握住了我的手,兩個人手牽手直到影片終了。
「津端修一與津端英子這對老夫妻令人羨慕的幸福生活,並不是用錢買的,而是花時間經營出來的。」——
津端修一是位九十歲的退休建築師,太太英子則是八十七歲的家庭主婦,
紀錄片如實記錄了他倆在自家院子種菜的生活日常。
就像津一說的,幾十年來,他們的生活只是每天以平凡的心情去做平凡的事情而已。
整部片子看著看著,令人眼眶溼潤
但不知怎麼回事,老人家認真地做著一件件小事,兩人有一搭沒一搭的對話,整部片子看著看著,卻令人眼眶溼潤。
尤其是津一的一生,真是太令人羨慕了。津一是那種沒錢的「專業人士」,一輩子都依自己的理想與信念在工作,太太也支持他駕駛帆船這種有點昂貴的休閒活動。
早早退休後,在母親贈送的土地上,他自己設計了一棟小小的房子,空出三百坪土地種各類蔬菜水果。
最最令人嫉妒的是,九十歲的修一上午照例到菜園除草,工作後想小睡一下,並請太太煮碗湯給他喝,平靜地睡著後,就沒再醒來了。無病無痛、平靜自在地告別人生,簡直是太好命了。
兩個已八、九十歲高齡的老人家,生活一切事物都自己打理,小小的農地種了八十多種植物,一年四季隨時都有蔬果可以採收,並用各種醃漬或烹調手法做成美味的食物,分送給親朋好友。
看著英子耐心又仔細地處理不同水果的繁複製作流程,簡直就是位藝術家。她說:「要說麻煩的確是很麻煩,但生活就是繁瑣小事的日積月累,所以我一點也不介意這些麻煩。」修一的勞動也不遑多讓。
認為真正的富裕,是活動自己手腳的生活
因此像修剪樹木、修繕房子這類粗重活,即便到了九十歲還是自己做,享受著其中的費時耗工。
除了農作、房屋維修、日常家務大小瑣事,修一還會主動找樂趣,比如依季節更換屋裡的擺設。而感受四季的變化,其實就是珍惜每一段時光,同樣是豐富生活的妙法。
我覺得這種事事親自動手做的習慣,不只讓修一與英子因為勞動而帶來了身體的健康,對於精神上的健康同樣很有幫助。
現代人的生活太依賴科技了,任何欲望只要按個鍵或撥通電話就能滿足,雖然方便,卻完全不了解電子產品的運作過程或操作原理,再加上整個變化太快的時代所產生的不確定感,久而久之將形成精神上的無形壓力。
電影《美味關係》中有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詞:
「你知道我喜歡烹飪的原因是什麼嗎?因為當下班後一切都不明朗時,我一回到家,可以非常確定,把蛋黃、巧克力、糖和牛奶混在一起,就會變得黏稠。那是種安慰!」
難怪最近幾年好多朋友在忙碌的工作之餘,特地找時間學習一些和謀生完全無關的技藝,有的學木工,有的刻印章,有的學拼布,有人在住家陽台經營起小小的蔬菜園,有人甚至租了塊地種田。
這股「親自動手做」的風潮不見得是一窩蜂趕流行,或許是為了填補當代人因時代變遷、科技進步所造成的普遍不安。
一旦我們可以看著每個步驟的發生,可以獨立創造完成一樣東西,整個過程無比明確,這種確定將讓我們特別安心,從而找到自身存在與世界之間的明確關係,並因為這種篤定而嘴角上揚,產生小小的幸福感。
紀錄片之所以名為《積存時間的生活》(也出了一本同名書籍),是來自於英子所說的,親自製作及使用於生活的器物,就是積存時間的意思。
他們經濟雖然拮据,但必吃健康且質好的食物,也只用品質好又耐用的物品,他們會耐心地等待、存錢,直到買得起的那一天,這也是他們認為的積存時間的生活。
夫妻倆一致認為好東西會愈用愈好用,所以能夠代代相傳。生活中若有超過一百年歷史的東西在身邊且持續使用,將令人非常安心、自在。
抱怨與批評是修一與英子兩人的家居生活禁忌,心思只放在思考「眼前的未來」和快樂的事情。
而且熱愛送禮,分享自己親手做的食物,親筆寫信做卡片寄給朋友,熱愛款待認識與不認識的朋友,在時間的積存中,慢慢形成美好的生活。
有了修一與英子的示範,讓我對年齡愈大愈能活出美麗的人生有了信心,並決定從現在開始,過著積存時間的生活。
(本文摘自《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2:50+的自在活,健康老》,時報出版,李偉文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