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跟我有交情的作家,在圖書館網站上看到開設「創作講座」的消息,於是報名參加。
講座的第一天,大概十八位左右的學員各自進行自我介紹,說明為什麼會來參加這次講座的理由,這位作家興奮地跟我分享當時的氣氛。讓她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:其一,是學員的年齡層大約在六、七十歲左右。她說,大家不只是「想來聽一次看看」而已,而是都抱著熱切的心情坐在教室裡。
「我啊,原本以為是老人家沒事做,只是來上上課而已。」
「所以好像不是那麼一回事喔?」
「對啊,都是一些必須在那個時候坐在那個地方的人喔,除了我以外。」
眾人輪流發表為何會來參加創作課程的原因,在聽完每個人的故事之後,她發現無論是幸福的人,還是不幸的人,都曾經歷不知自己是如何撐下去的「艱困時光」。
有人某天早上失去了伴侶、有人失去其中一隻眼睛,還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怨懟,或是為了自己的利益,奪走他人一切的自責等等。也許在經歷這些事情的當下,沒有時間能好好面對傷口,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,當時的傷痛就會開始糾纏著需要治療。
我在此總結一下作家說的那些學員們的告解,就是「只要是人,任誰都會有一兩件必須告解的事,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,沒有內、外都完美的人生。」這也許是最接近生命正解的答案。
只要明白沒有人可以享受完美的幸福,就可以比現在更加客觀地審視人生。因為沒有所謂完美的幸福,比現在稍微活得隨性一點、自由一點也不錯。保有這種審視的態度,該來的才會來,該放下的也能勇敢放下,才能避免那些會讓人生受到毀壞的事物。
雖然這是我個人的想法,但活了這麼久,發現人生好像不會照著我們渴望的順序給予我們想要的。只要明白人生從一開始就是不親切的,就能活得比現在更無所求。
然而,最諷刺的也就是這點。你越無所求,得到的就越多,這便是人生啊。
本文摘自《擁抱年齡焦慮:不安,其實是推動自己成長的力量》,采實出版,韓星姬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