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一個朋友過去也是每天服用心靈雞湯,最後她終於決定「老娘愛怎樣就怎樣」,經歷這段過程之後,她整個人都輕盈了。
她是傳說中的剩鬥士(對大齡未婚女性的稱呼),逼婚、相親、被家人和親戚碎唸、被朋友的恩愛照閃瞎眼……總之,剩女該受的傷害,她一點兒也沒落下。
一開始,她也採用各式雞湯大補帖療法:「做個精緻的女人」、「變成更好的自己,才配得上更好的另一半」、「真愛,不要追,而要等」,經過無數折騰後,她發現自己成了四不像的大傻瓜。
本來嘛,她就是那種壓根兒對婚姻沒什麼嚮往,不想背負過多責任,性觀念很開放,一個人樂得逍遙自在的人。
雖然這種人在世俗的正確答案裡一向不受歡迎,可說到底我們何必為了達到別人的標準而委屈呢? 自己活得舒心難道不是此生最大的意義嗎?
所以,沒必要把自己往死角裡逼,條條大路通終點,總有一條是不會堵車、不必繞道的,可以讓你比較暢通無阻地做自己。
但如果你就是那種特別堅定、非要剷除惡習、在追求完美的大路上狂奔的人,偏偏又接受不了雞湯大補帖,那在面對有瑕疵的自己時,該怎麼辦呢?不妨從下面兩點著手:
第一,找個對的環境
一個對的環境永遠比拚毅力、找方法重要、有效得多,對於這點,可以用我學英語來驗證。我來美國一年多,為了提升英語能力,能做的我全做了:和外國小夥伴語言交換、做過橄欖球賽小攤的志工、在咖啡館義務服務過,甚至還逼著自己考了雅思(IELS),無非是覺得在美國待了幾年後,有朝一日回國,如果英語還像出國前說得那麼矬,還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?
我雖然用了很多學習英語的方法,但讓我英語進步最快的階段,是一次生病住院的二十多天。那間醫院沒有人會講中文,而美國的醫生和護士又是那種特別閒不住,每隔一小時就來關懷、問候你一下的人,從例行檢查、詢問病史、進行治療到訂餐買飯……你不說英語就等死吧。
在那二十多天的時間裡,我感覺把這輩子的英語都說完、聽完了,導致我出院後一開始和家人用中文溝通還有點不習慣。後果就是,我終於從英語啞巴和聾子,升級到能和本地人交流,辦點事兒也不耽誤的水準。
過去我為了學好英語,找過無數方法,依然只能講「What's your name?」、「How are you?」、「Fine, thank you. And you?」這三句。就和「聽過無數道理,依然過不好這一生」同樣怪誕,你總得在環境的逼迫下做過、練過、丟過臉之後才能奏效。
第二,先想清楚好處,再設立目標
急於設立小目標的壞處在於:如果你沒有先解決意義或好處等宏觀、高級的東西,那你設置的目標要嘛會跑偏,最終以無效結尾;要嘛你會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前進得特別痛苦,難逃放棄的命運。
就像前兩天我收到一位讀者朋友的來信,她說自己是個特別不愛說話的人,就算和同寢室的夥伴一起走路也經常沉默,這樣的性格導致她幾乎沒什麼朋友,但她內心又特別羡慕和渴望那種成群結隊熱鬧的生活,於是她問我該怎麼改變?
雖然我是個喜歡割稻尾,也熱愛發放懶人包的方法論擁護者,但我還是想告訴她,處理溝通技巧和人際關係的方法有成千上萬,但在實踐方法前,不妨先想想: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你現在的性格。
你之所以覺得和他人無話可說,究竟是因為自己彆扭,還是因為沒有遇到在同一頻率的人,以及,你在追求「成群結隊的熱鬧」時,真正想要的是什麼?
人是趨利的物種,先弄清楚大方向,在前進的道路上才能體驗每進一步的歡喜。如果在做了這兩點之後你還是無法改變,只能說明這個「你討厭的、有瑕疵自己」就是原本你該有的樣子,不妨試著愛上這樣的自己吧。
本文摘自《焦慮也沒關係!:與焦慮和平共存的生活法則》,方舟文化,思小妞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