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智無法治癒 但可以從「預防」做起
諸多研究證實「透過各種生活型態的調整,可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或延緩失智症發病的時間」。
蘇格蘭地區研究指出,經過約二十年積極推動正確生活型態:趨向「保護因子」和遠避「危險因子」,當地失智盛行率由8.3%下降為 6.5%。另依據眾多各國大型研究結果作推估,若能實踐「預防失智症的生活型態」,全球可減少三百萬人罹患失智,效益非常可觀啊!
預防失智症的保護因子:接受教育或終身學習、規律運動、地中海式飲食(多吃魚類、蔬菜)、多從事認知活動、社會互動。
提高失智症風險的危險因子:抽菸、沒有控制之高血壓、肥胖、糖尿病、憂鬱、聽力受損、社會退縮。
身動、互動、腦動,缺一不可
現今台灣社會已經非常清楚「身體運動」具有預防三高等效益,及「與人互動」可減少憂鬱風險,二者都有助於遠離失智症。但要特別提出「動腦活動」更是絕對不可少的一環!
研究調查基因相似的雙胞胎,中年時期生活型態中「是否從事動腦活動」(如動腦遊戲、拼圖、或閱讀等),比「是否運動」更顯著預測晚年期罹患失智的風險。
眾多長期追蹤研究結果一致顯示----從事腦力相關休閒活動,具有強力保護與預防認知退化的作用。總之,日常生活活動安排,要均衡並重,身動、腦動、及人際互動,缺一不可。
儲存腦本不嫌晚,越早開始越好
為何「動腦」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的風險?腦影像研究結果證實,大腦具有可塑性,從事有挑戰性的認知任務,可使腦血流量及神經連結增加。
因此近來心理學家提出「認知儲備理論」,認為動腦活動如同是在儲備腦本,以對抗老化或疾病的耗損。
失智症不是突然發生的,也不是到老人期才需要去關注,證據顯示失智症患者腦中的類澱粉蛋白沉澱或腦血管阻塞(導致失智症的可能原因)可追溯到中年(診斷前約二十年),大腦即開始發生改變,所以在年輕時多進行腦力活動,就能儲備較多認知能量,來強化穩固大腦,以對抗老化或疾病的耗損。
另研究發現學習新事物的八十歲長者,大腦仍會有功能與結構的改變,老年時動腦也絕不嫌晚!
健腦活動--「新奇」與「挑戰」是必要條件
健腦活動非常多元,只要是「新奇」、或稍有「挑戰」(如需要策劃、問題解決、或隨機應變等)的特色,即可提供大腦刺激,有助於活化腦細胞之神經連結;反之,若從事例行性、反射而不經思考的活動,則較不具有訓練作用。例如研究證實,長時間看電視者,得到失智症的風險達1.3倍。
有研究調查75歲以上老人每週從事休閒活動的情況,追蹤五年後罹患失智症的情形,發現每週每多一天從事腦力活動,可降低7%機率成為失智者。
過往研究實證推薦的健腦活動,包含:閱讀書報、彈奏樂器、藝術創作、腦力遊戲(麻將、橋牌、下棋、電玩、數獨、桌遊......),學習新事物(如上語言課、學新歌、使用3C產品),及從事複雜的日常活動(如理財、規劃旅遊等)。
生活中隨時有訓練頭腦的機會(如:記住新人名、記住要買的東西),過去認為退休就是要享清福,啥事都不要去費心,但現代新觀念--當個「好命」人不是好事,多費心與多勞動才是上策。
健康生活型態愈早開始愈好,身動、互動、腦動三者要均衡並重,千萬別服老,對人事物保有好奇心,「多挑戰、多做事、多運動、多朋友、多歡笑」是遠離失智症的不二法門。
(本文獲「揚生慈善基金會」授權轉載,原文刊載於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