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休在家,整天找人吵架?心理師揭露長輩不說的真相

退休在家,整天找人吵架?心理師揭露長輩不說的真相

有位太太來諮詢,說先生退休後整天窩在家,常管東管西,對子女莫名動怒,愛發脾氣,什麼都要嫌。先生之前工作是司機,退休後曾小中風,走路不是很方便,現在整天不出門,只在家裡看政論性節目,跟著政客罵罵罵。

太太差不多65歲,兒女都成年了,她看得很開,想說終於休息想出門四處看看,無奈被先生綁在家整天聽抱怨,要他一起出門又不願意,擔心走不動、發生意外怎辦、不想被笑,又不太能勸他,動不動就吵架…來問怎麼辦?

文/林仁廷

 

老年是我們人生必經的最後一段,然而社會並沒有給我們相關的教育與心理預備,要在人生後半重新適應與學習什麼是老年,對多數人來說可能並不容易。

 

他們大半輩子都投入家庭與工作等社會角色,最瞭解自己的人好像是同事,與另一半沒什麼機會相處,直到退休後生活一下子改變,日子不需往前衝,兒女們有自己的世界,身體老化,根本沒有所謂號稱退休、自由的生活。

 

加上現代社會並不重視老年的閱歷,甚至是貶低,「老」一詞帶有老失能、過時與多餘的隱含,不僅是社會看待,當事人自己可能也這樣認為,人微言輕,孤單寂寞沒有功能,常忿忿不平或憂鬱無望,索性就一直躲在家裡。

 

若要避免老年憂鬱,協助長輩走出對老年的迷思,可從生理、心理及社會等層面開始著手:

 

退休在家很憂鬱?心理師揭露長輩不說的真相

 

1. 生理層面:與身體和解

 

(1)與身體和解

 

老年與身體相處的態度,相對年輕時過度使用它,現在該和解了,傾聽它的聲音。認識自己什麼可以做,什麼不能做,不能做的替代備案又是什麼。

 

這些相關知識,做子女的可以適時提供醫學報導、專家研究,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轉給長輩聽,讓他們慢慢吸收與建立何謂「保養身體」:保養並非完全不動,而是適時適當的伸展通暢。

 

(2)提供自主空間

 

老年不一定需要被照顧,多數長輩其實生活可自理,關鍵則必須是處在他自己熟悉的空間,例如祖厝、長年居住房子及周遭環境。熟悉的空間可以彌補身體老化所帶來的不安,增加自主感,建議子女協助時以改善居家條件,增加自立空間為優先。

 

退休在家很憂鬱?心理師揭露長輩不說的真相

 

2. 心理層面:人生還要繼續

 

(1)重整心態

 

「認為自己是誰」是很重要的心理強度,長輩最常擔心自己帶給家人負擔,以為老年就是等死,日本1983年的電影【楢山節考】就在說環境與文化如何影響老年人看待自己的老。

 

其實人生真的七十才開始,整理經驗與運用智慧,在現代社會可以做的事還很多。要協助長輩重新定義老年期,得先從家人的態度開始,當子女歡心期待、不視為麻煩,長輩有被期待的感受,生命活力也會被喚醒。

 

(2)發展興趣

 

繼續人生的目的有很多種,其中一種是興趣發展,它是一輩子的,不論年齡與體力,而人生有時是好好做好一件事就夠了。

 

鼓勵長輩發展興趣,就像對待孩子一般,公開讚美、肯定、關注他們所做的任何反應,建議最初要陪著一起做,直到他們玩出興趣,有新的生活圈與朋友。

 

若長輩已有興趣的(如喜歡在老家種田、做傳統工藝)也很好,不一定非得急著拉出門,可利用興趣累積出來的成果,幫忙找發表空間,鋪陳參與社會生活。

 

老年興趣發展不需受限,先認識自己的身體,還是可以適度挑戰的,國內有好幾個例子,長輩七、八十歲還去衝浪、登百岳及環島,做什麼倒是其次,不被「老」所限的心態才是重要。

 

退休在家很憂鬱?心理師揭露長輩不說的真相

 

3. 社會層面:尋找同伴與參照點

 

(1)提供真實他人的成功經驗

 

人類是群體社會,在缺乏客觀資訊下,總會互相比較,利用他人或某團體作為參照點,評估自己現在在什麼位置,又怎樣做是比較好的,這便是心理學的「社會比較理論」。

 

進入老年期也會這樣,當不知道怎麼做時,會參考別人怎麼做,然那些螢光幕裡的「別人」,其實不符合現實,不是太精彩就是太慘,較適合的方式應該是尋找條件相符的同伴再參照。

 

社會比較論可助子女與長輩溝通,當他們礙於傳統觀念不直接表述感受時,可先從左鄰右舍的閒事開始談起,再慢慢地探聽他們真正的想法,潛移默化教育。

 

「媽,以前那個鄰居阿好嬸和先生去環島了耶,聽說玩得很開心,拍了一堆照片,怎麼樣,改天你跟爸要不要試試?」

 

「不要啦,這樣浪費錢,發生意外怎麼辦?」

 

「不會啊,阿好嬸有糖尿病她也是去啊,他們都有一些預防措施,怎樣做就可以安心繼續行程…媽,你會擔心什麼嗎?」

 

退休在家很憂鬱?心理師揭露長輩不說的真相

 

提供情境相似,且為真實他人的成功經驗,並藉此從長輩的反應裡得知想法與感受,討論因應策略,讓長輩從故事裡參照到心態重整或興趣發展的成功經驗。

 

(2)善用社會資源

 

另一種尋找同伴的方式,是善用社會現有資源。

 

包括宗教類(宗廟、教會…)、政府單位的老人福利類(老人共餐點、銀髮俱樂部、樂齡學習中心、文康休閒點、志工服務…)、村里民類(村里民活動中心、里長辦的活動…)、學校類的(社區大學、松年長青學苑、學校志工…)。

 

子女起初仍須陪同長輩參加,關心他們的體驗,直到他們熟悉該情境為止。讓長輩充滿活力,做他想做的事,有目標地繼續人生,才是真正退休、自由的老年生活。

 

延伸閱讀:

1.專訪張曼娟》照顧老父母的重擔,如何壓垮無數人?她點破台灣沉痛現況,所有中年人都該看

2.長輩愛亂買東西、囤積廢物,為何他們就是講不聽?心理師:「我是為你好」也讓長輩受傷...

 

(本文獲「風傳媒」授權轉載,原文刊載於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