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02-10
許瑞云
很多與原生家庭處不好的人,成年後選擇另一半時,往往特別容易受原生家庭凝聚力很強的對象吸引,希望自己也有機會享受與家人的親密關係和歡樂氣氛。但有時候這樣的想像可能過於天真,如果認為對方的家庭關係緊密,就一定適合自己,反而容易在婚後遇到很大的問題。
閱讀更多
2020-01-02
林靜君談心室
去年,當時尚在高中就讀的女兒拿《82年生的金智英》這本書推薦我看。一口氣讀完之後,忍不住對她說:「這簡直就是我以前的日記本啊!被寫走了。」
閱讀更多
2019-12-25
黃越綏
口不出惡言是給彼此留後路,因為父母最傷心難過的莫過於子女不合、爭吵不休。也唯有如此,妳弟弟才能感受到姊妹們照顧父母的辛苦,而妳母親也才知道有孝順的女兒作後盾是多麼幸運的一件事。
閱讀更多
2019-12-18
小虎文
賴芳玉這次她不談人間律法,而是請你擦拭內在的明鏡,走進她的小說《待用民宿》的峰迴路轉,去看見內在的月光寶盒,人生總比戲劇還要充滿轉折,就在於你相信多少。成為小說家的賴芳玉,把她的人性關懷與愛,藏在每頁的隻字片語裡,提醒著我們有時就是需要「暫停」,蓄積能量,才有勇氣迎接自己想要的第二人生。
閱讀更多
2019-11-27
賴奕菁
「我媽報一個數字,說什麼時候要,我就得想辦法去變出來,按時給她。」她說。
閱讀更多
2019-11-20
研之有物 / 劉芝吟
不論老後是否靠自己,爸媽總期待孩子離家有了一片天,仍會時不時回家探望陪伴。中研院家庭動態調查費時 20 年,追蹤台灣家庭的互動模式,東吳大學經濟系教授陶宏麟從中發現單身女兒最常探視父母。研究成果挑戰了西方經典示範論觀點,反映性別差異影響家庭互動,也預示臺灣未來可能將由大齡女子承擔較重的養老壓力。
閱讀更多
2019-10-26
小虎文
今年五十多歲的丹萱,曾跌到人生最黑暗的低谷,經歷了「由死而生」。他的自我追尋與復原之旅,就像歌曲《張三的歌》,無論多麼淒涼,裡頭終見光芒。新的第二人生要啟程,你不是非得要像她一樣痛一回,卻能藉著她的故事,走進自己內心的千山萬水。
閱讀更多
2019-10-22
吳姵瑩
其實,在這個世界上,有人可以讓你愛著、付出著、珍惜著,是很珍貴的事情;可是當你不停付出,卻依舊對自己不滿意時,你就需要讓自己停下來,看看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。
閱讀更多
2019-10-22
吳姵瑩
在家庭治療理論中,我們經常會討論這其實是三角化的過程,也就是「工作」本身已成為夫妻關係的第三者。工作提供男性安全感,減少了面對家庭裡對父親與丈夫角色的失望與挫敗感,讓他們投注更多時間在事業上,形成關係的惡性循環。
閱讀更多
2019-10-02
林靜君談心室
H考慮是否辭職返鄉專心照顧生病的爸爸,因為哥哥一家雖然和爸爸同住,但對老人家的事,多半不聞不問,她實在不忍。不料,H無意中得知大嫂對外說,她是覬覦家產而假裝有心,大嫂甚至當她的面說,「我娘家的姊妹都很自愛,父親過世後女兒都是自願拋棄繼承,不會拿家裡一分一毫」。
閱讀更多
7/ 8
第 7頁,共 8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