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-10-22
郭美懿
過了中秋後寒意漸濃,尤其位居亞熱帶與熱帶交界的台灣,日夜溫差變化大,雨後風一吹就起雞皮疙瘩,除了要小心感冒外,更要留意心血管疾病上門。好食課團隊營養師Lexie張宜臻特別分享怎麼吃,才能預防「心血管疾病」!
閱讀更多
2023-09-06
郭美懿
截至2022年底,全台失智人口已超過32萬,台灣失智症協會數據更顯示,未來20年台灣每30分鐘就會增加1名失智人口,防範失智至關重要。營養醫學專家、醫師劉博仁指出,許多人以為記憶力變差沒什麼大不了,但卻可能是「大腦發炎」的警訊,最後造成認知功能障礙,甚至失智。
閱讀更多
2023-06-21
楊培銘
編按:據衛福部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,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4位,發生人數為1萬982人;111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則顯示,肝癌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,死亡人數為7781人。而不少名人,包括資深音樂人林秋離、藝人蔡頭、香港演員吳孟達、作家金庸、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等,都是因為肝癌離世。肝臟被稱為沉默的器官,許多病患是先病毒型肝炎再肝硬化,接著患肝癌。肝臟慢性發炎會增加肝硬化、肝癌的風險,導致肝臟慢性發炎的原因很多,包括B型肝炎、C型肝炎、脂肪肝、酒精、抽菸、代謝性疾病等,若有相關危險因子,便需要定期檢查。「其實肝炎的追蹤,只需要靠抽血與腹部超音波,便利性相當高。」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提醒,「C型肝炎的治療也很簡單,療程僅8週或12週,副作用低、治癒率高達98-99%,大家一定要把握治療時機!」(原文刊載於2022/3/11,更新時間為2023/6/21)
閱讀更多
2023-06-17
郭美懿
夏季潮濕悶熱,皮膚較敏感或過敏體質的人就容易濕疹上身,濕疹發作時不僅搔癢難耐,皮膚紅腫、粗糙、脫屑等狀況也讓人困擾,有時吃藥、擦藥也不見效。其實除了藥物治療之外,透過生活習慣的調整、避吃過敏食物、補充6大營養素,都能降低濕疹發作的機率,乾爽度過潮濕悶熱與季節轉換的時節。
閱讀更多
2023-06-02
潮健康編輯部 昱彣
皮膚莫名紅癢、或是自覺呼吸經常有異狀,卻不是喉嚨痛導致、甚至近日頻繁感冒、拉肚子,偶爾全身上下這裡痠那裡痛,實際上都是身體在發送發炎的「求救信號」?余朱青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,上述時不時出現的小毛病,都有可能是「 身體發炎 」的警訊之一。
閱讀更多
2023-05-30
郭美懿整理
中颱瑪娃逐漸往台灣靠近,預計中部以北及東半部都將轉為有雨的天氣。不過在大家緊盯氣象預報的同時,有許多人不用看新聞也知道要下雨,因為一變天身體關節就痠痛「比氣象局還準」!營養師張宜臻建議,面對氣候轉變導致的關節痛,可以透過飲食來改善,多補充含維生素B、C、D、K的食物,能改善疼痛與腫脹感。
閱讀更多
2023-05-08
NOW健康
提到蔓越莓這個水果,一般人就馬上聯想到對於預防泌尿道感染有幫助,確實,蔓越莓含有豐富的原花青素,可以抑制病菌,特別能夠抑制泌尿道黏膜上的大腸桿菌,因此,能夠降低泌尿道感染的機率。
閱讀更多
2023-04-16
郭美懿
台北醫學大學榮譽教授韓柏檉從2012年癌症復發迄今已逾10年,儘管切除三分之二肝臟,他卻自覺越活越健康,「還有人說我變年輕了呢!」10年來他鑽研養生之道,也推廣舒食而被封為「全台灣最會打果汁的男人」。他說,與癌細胞和平共處,就是要「趨吉避凶」,吃原型食物、天然舒食,維持規律運動與優質睡眠,「越自然,越防癌」;也要從心去寬解,「把開心和愛找回來,癌就走了。」
閱讀更多
2023-02-24
林暐鈞
大家只要聽到癌症,都聞之色變,而其實癌症就是一種自找的慢性發炎!那麼容易導致慢性發炎、進而演變成癌症的的食物有哪些呢?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在粉專中提及,加工肉品、高油脂、高糖類都是讓身體產生慢性發炎、罹患癌症的禍首,宜注意飲食均衡,避免癌細胞上身!
閱讀更多
2023-01-19
HEHO健康網
更年期簡單以三個階段區分,一般女性約在 40 歲進入更年期前期,但現在生活壓力大,有些會在30 多歲就出現更年期的症狀,如月經開始出現不規則、睡眠品質不佳、眼睛容易乾澀等。進入中期容易有「萎縮性陰道炎」,陰道出現乾澀、鬆弛、頻尿等。直到後期,開始有慢病疾病問題出現。
閱讀更多
2/ 5
第 2頁,共 5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