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08-29
NOW健康
一般人感覺腹脹、腹痛時,通常會去掛肝膽腸胃科檢查是否罹患腸 胃炎 ,或自行服用胃藥,卻不知這可能也是卵巢癌的初期症狀,雙和醫院婦產科温國璋醫師指出,在門診中就有許多腸胃科轉診過來的卵巢癌患者。
閱讀更多
2024-06-14
郭美懿整理
近來確診人數暴增,疾管署示警新冠(COVID-19)疫情再度捲土重來!這次新冠疫情流行期為Omicron變異株以來的第6波,預估高峰將落在8、9月。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則觀察到,近期快篩陽性率變高,而且與前5波流行期相較,這波新冠確診者症狀表現明顯嚴重,「10個人有7個發燒」、全身痠痛,「病毒似乎變得比較凶!」提醒民眾多留意。(原文刊載於2022/5/5,更新時間為2024/6/14)
閱讀更多
2024-05-06
郭美懿
近期食安事件頻傳,除了外食要注意,在家也要慎防食物保存不當或NG衛生習慣。尤其是許多民眾以為食物只要擺進冰箱就安全了,其實冰箱的功能僅是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,並不具有殺菌功能。對此,營養師特別提供冰箱保存食物的4個小秘訣,提醒民眾正確的食物調理和保存觀念。
閱讀更多
2024-05-03
NOW健康
現代人工作忙碌,三餐不定時且以外食居多,容易攝取高油、口味重鹹等,加上用餐後就趴著睡覺,使得不少民眾飽受胃脹氣、消化不良、胃食道逆流等腸胃問題之苦,而習慣服用胃藥已成為許多上班族的生活寫照。營養師劉宜洵表示,長期服用胃藥,恐引發副作用,建議在專業醫師及營養師評估下,選擇適合自己的護衛益生菌,平日就做好胃腸道健康的維護。
閱讀更多
2024-04-12
郭美懿整理
台北士林區溪山里自4/8起多位住民腹瀉、嘔吐,驚爆有百人不適!北市政府衛生局則表示,初步調查截至昨(4/11)日下午6時,已有20人出現症狀,且追溯時間是從4月3日起陸續出現嘔吐、發燒、腹瀉等情形,部分民眾已自行就醫,診斷為急性腸 胃炎 ,已全數返家休息,尚無重症病患。對此,台北市長蔣萬安緊急在臉書上發文表示,根據自來水處水質檢測的採樣結果,水中大腸桿菌群偏高,目前市府在溪山里設立診療站(至善路3段258號旁),由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的醫護團隊進駐,讓里民就近就醫。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在花蓮強震後就提醒,近期門診腹瀉病患增多,且共通點是外食族,懷疑可能是地震後使老舊樓層水管滲漏,導致大腸桿菌進入飲用水源或自來水源。而溪山里事件爆發後,姜冠宇更直指,若水真的夠髒,煮沸也沒有用,因為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腸毒素、仙人掌桿菌的催吐毒素,都是「耐熱」的!
閱讀更多
2024-04-01
郭美懿整理
寶林茶室食物中毒風暴尚未平息,上週竹北一家舒肥肉類咖哩餐廳,也傳出民眾用餐後腸胃不適、狂拉肚子;今日(4/1)北市又傳出4位民眾到中山區連鎖壽司店用餐,「噁心嘔吐、腹瀉、起紅疹」,疑似又是一起食物中毒案。其實除了米酵菌酸這個致命細菌,台灣常見的細菌性食物中毒類型包括腸炎弧菌、沙門氏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、仙人掌桿菌等4種,究竟什麼狀況容易發生食物中毒?哪些症狀?又該如何預防?
閱讀更多
2024-03-28
郭美懿整理
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案持續延燒,目前已累計17案、造成2死,其中66歲楊姓男子週三(3/27)上午宣告不治,死者女兒悲訴,父親從未有慢性病,一直都很健康,僅僅只是去吃了一次飯,「不到一個星期,人就沒了!」收治楊姓男子的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林嘉謨表示,病患21日到院、23日轉加護病房,27日早上10點多狀況就很不穩定,葉克膜、升壓器、洗腎機器等都用上,但病患的血壓仍持續往下掉,血變得很酸、鉀離子變高,11點多心跳變得不穩定,即便使用強心針、打高蛋白,仍因死嚴重酸中毒、急性腎肝衰竭,在11點30分左右過世,病況宛如煞車般踩不住。
閱讀更多
2024-03-26
郭美懿
2位民眾上週五(3/22)相約到台北市信義遠百A13素食餐廳「寶林茶室」用餐,點了炒粿條、香蘭葉飲料,未料返家後2人陸續出現嘔吐、腹瀉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狀。其中一人因急性腎衰竭搶救11小時後不治,一位則症狀輕微,目前北市衛生局已收集相關檢體送驗。為什麼食物中毒會引發「急性腎衰竭」?症狀有哪些?民眾又該如何防範?
閱讀更多
2024-02-29
郭美懿
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喜歡寄生在胃內的細菌,也是造成消化道潰瘍及胃癌的頭號兇手,嚴重性不容小覷,因此許多人收到體檢報告時,發現自己血液中的幽門桿菌抗體呈陽性,常會感到不知所措,不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胃幽門桿菌?下一步該怎麼做?
閱讀更多
2024-02-07
郭美懿整理
健保署統計,過年期間急診常見就醫原因包括:急性腸 胃炎 、上呼吸道感染、各式外傷以及慢性病控制不佳導致急性發作等,由於春節期間部分醫院門診休診,導致急診人次及候診時間相對平日多出2~3倍以上。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章志榮便提醒,歡度年節喜慶時光時也務必要注意自身健康狀況,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適度的運動,避免長時間熬夜和過度疲勞,以確保身體和精神的健康。
閱讀更多
1/ 11
第 1頁,共 11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