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08-05
愛長照
20210402編按:台鐵太魯閣號4/2發生嚴重出軌事件,造成51人死亡、至少178人受傷送醫。突如其來的意外,讓一個個家庭痛失至親,悲痛不已。親人過世,怎麼可能不難過?面對悲傷,生者要用什麼樣的態度?周邊的朋友又該如何陪伴他們度過這場難關?----------------學術界與醫護界稱為「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」,我認為這是把所有人的正常悲傷情緒當成是有問題或病態,你的悲傷是有問題的才需要被輔導、你的悲傷是病態的才需要被治療。
閱讀更多
2019-07-17
楊宇帆
不浪費分數,卻可能讓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復返,到頭來,浪費的卻是自己的人生,這是我覺得主流教育給我的第一個謊言。
閱讀更多
2019-07-05
常春月刊
女性大約從45歲以後,卵巢機能開始衰退,女性荷爾蒙也會降低,使得月經不再規則、週期有可能變長或變短,直到最後完全的停經。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建議,進入更年期的女性,需加強補充鈣質、維生素D等營養素,且更要強調運動,以增強心肺功能,增加並維持骨質密度,降低骨質疏鬆症的影響,這時若能多做可對抗重力的運動較佳,讓更年期像在度假般舒適!
閱讀更多
2019-06-04
愛長照
過度或不當使用正面思考,會造成情緒壓抑、自我迷失、人際關係疏離,甚至產生焦慮、憂鬱、自殺意念或自律神經失調;為什麼會這樣呢?過度正向思考易使人不自覺刻意消除當下負面情緒,未與當下真實的情緒共處。
閱讀更多
2019-05-31
吳鴻麟
國人平均壽命的延長,雖然算是好事一樁,但增加的壽命卻大多是在看病、求診或住院中度過,從前述衛福部公布的各項醫療相關統計資料顯示,慢性疾病或家族遺傳性疾病,將是高齡者醫療就診及住院頻率最高,且將來醫療負擔最多的項目。
閱讀更多
2019-05-29
郭依瑄
吳若權在40歲送完父親最後一程後,一路陪伴中風、罹癌的母親。他在這當中發現了一項真理:「其實,我們不管怎麼努力,終將面臨生命消逝的遺憾,而這些遺憾,其實都是因為愛。」
閱讀更多
2019-04-25
施昇輝
很多讀者看到這裡,可能會很疑惑,為什麼我一直在講「現實」? 這樣讓人感到很挫折。為什麼不跟年輕人多談談大家最愛談的「夢想」呢?
閱讀更多
2019-04-19
黃惠如
「我覺得昨天上台報告得不好,昨晚回家後一直翻來覆去睡不好。」面對同事懊惱自己表現而失眠,你也許會勸他,其實表現沒那麼糟,或過去了、算了,不要再想了,但那位同事往往會回答「沒辦法,我個性就是這樣。」
閱讀更多
2019-04-18
王君瑭
「我們都會死,那為什麼我們不談死?」她是郭慧娟,身兼內政部「現代國民喪禮」編撰委員、殯喪業「禮儀師證照考試」教科書編撰,和「台灣殯喪業資訊網」的總編輯,被稱為台灣的「禮俗女王」,但她,同時也是台灣「死亡咖啡館」的創辦人。
閱讀更多
2019-04-15
中時電子報/邱玉珍
台大名譽教授張天鈞是國內甲狀腺、內分泌翹楚,專門處理壓力引起的疾病,病患稱他「壓力專家」。
閱讀更多
21/ 25
第 21頁,共 25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