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11-29
許禮安
這不只是「人在人情在」,更是「人雖亡,人情長存」的最佳典範。當悲傷找到宣洩的出口,生命可以更真實,而生活可以不那麼艱難,有愛相伴更容易度過。
閱讀更多
2019-11-15
胡展誥
「兒子~晚餐想吃什麼?」秋慧下班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,肩上的包包都還沒放下就準備張羅晚餐。
閱讀更多
2019-11-07
楊智鈞醫師
「救到底」與「好好走」之間,我們永遠都在嘗試著平衡、尊重生命、不輕言放棄,做出對生命最好的決定與努力。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引起更多人對於「急救」、「插管」、「放棄急救」等名詞的反思。
閱讀更多
2019-11-01
洪仲清
我在臨床上,也會碰到類似的狀況。大部分家長,是真正抱著關心、擔心的態度,怕孩子的情緒沒表達完整,沒辦法及時伸出援手。但也有少部分的家長,單純是覺得孩子的情緒「很奇怪」,跟想像中的不一樣,「沒有同理心」
閱讀更多
2019-10-28
樂透人生─吳家揚
小陳夫妻今年42歲,育有2子女,兒子國一,女兒小五。結婚時,夫妻都還是上班族。兒子出生後,雙薪家庭養一個小孩,生活品質還過得去。女兒出生後,夫妻考慮後決定由太太回歸家庭,專職照顧小孩。
閱讀更多
2019-10-18
洪仲清
調整情緒,宜慢不宜快,要多爭取自己思考的空間,而不是搶著秒速回應。很多事,想清楚了再說,半小時內都來得及,對方也可以得到比較有邏輯與清晰的答案,事情能執行得更好,也避免後續不必要的紛爭。
閱讀更多
2019-09-12
李開復
生病之後,我一路接觸了不少的名醫,當中有位中醫師極力主張,人應該順應四時生活,人生也有四時,小孩子就是春天,老人就是冬天。春日遲遲正好眠,所以他主張小孩一定要睡飽,睡飽的小孩一定聰明。上學遲到就遲到,跟老師請假吧,孩子能睡到自然醒最重要!(要是再早幾年讓我知道這個說法,小女兒肯定會樂壞了吧。)
閱讀更多
2019-09-05
羅勃‧伯恩斯坦, 瑪麗‧朗古蘭
你已經知道如何處理對父母的過度依賴,有許多原則同樣適用於疏離的情況,包括同樣的過程:改變功能不良的角色,解除阻礙改變的隱性聯盟。在抗拒發生時,對抗它,便創造了可以重建關係的 情境 。
閱讀更多
2019-09-04
林靜君談心室
P前一陣子看到先生笑盈盈地在讀line,一時好奇趁他上洗手間時偷看,這一看腦門氣血直衝,先生傳了貼圖給一位女人,寫著「如果妳的世界下雨,我幫妳撐」。對方回應「還是濕了怎麼辦?」
閱讀更多
24/ 30
第 24頁,共 30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