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洗腎」人生就完了?透析、換腎、安寧醫療…怎麼選?醫解析末期腎病4選擇:為自己做最好決定

「洗腎」人生就完了?透析、換腎、安寧醫療…怎麼選?醫解析末期腎病4選擇:為自己做最好決定

台灣慢性腎病人數推估高達263萬人,,平均每8名成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腎臟病,洗腎人口高居世界第1。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,許多人確診時都已是晚期,且一旦惡化到第5期時,腎臟失去功能,無法排出水分及尿毒素,就面臨洗腎命運。

醫師指出,當腎臟功能無法應付生理所需,患者就必須抉擇接下來的療法選擇:是要接受血液透析、腹膜透析,還是等待腎臟移植?又或是考慮安寧緩和醫療?醫療選擇並非單純的醫學問題,更是對病人個人價值觀、生活方式與健康期望的深刻反思,在決定進行洗腎前,可以諮詢醫師充分瞭解,再為自己做最好決定。

 

57歲的陳先生長期有高血壓,糖尿病控制也不佳,導致腎臟功能持續退步。最近檢查結果顯示,陳先生的腎功能已經進展至慢性腎臟病第5期,伴隨尿量減少、水腫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腎臟功能已經不能應付生理所需。醫師經過詳細評估後,告知他應該開始為「腎臟替代療法」預做準備。

 

此時的他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:是要接受血液透析、腹膜透析,還是等待腎臟移植?又或是考慮安寧緩和醫療?而他的情況,也反映出許多末期腎病患者所需面臨的抉擇。

 

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腎臟科林靚鈞醫師表示,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,關乎腎臟病友未來的生活品質。

 

血液透析vs腹膜透析,適合不同患者

 

根據2023台灣腎病年報,國內有接近9萬洗腎人口,其中以「血液透析」是最常見的治療方式,也就是俗話說的「洗血」。通常每週進行3次,每次持續4小時。

 

血液透析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廢物與多餘的水分,但患者必須定期到醫院或診所接受治療,對於工作與日常生活會造成一定的不便。這樣的治療方式,適合時間能夠配合且身體狀況許可的患者。

 

 

另一個選擇是「腹膜透析」,也就是「洗肚子」,透過自身的腹膜進行過濾與脫水,並且可以在家中自行完成,對於時間運用的彈性較高,目前約有接近8%的透析患者使用此方式。

 

腹膜透析可以自行在家進行,甚至可利用睡覺時間,一覺睡醒後洗腎也完成了,只需要每個月回門診一次即可。因此年輕病友、白天仍需要工作者、或是不想常跑醫院洗腎的人,可以透過腹膜透析來自主掌握時間,大幅提昇生活品質。

 

病人必須在腹腔內植入腹膜透析導管,並學習腹膜透析藥水的灌注與更換。這項治療方式雖然可減少頻繁醫院就診,但需要患者具備一定的自我照顧能力。對於一些希望保持生活自主性的患者來說,腹膜透析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

 

延伸閱讀:

沒三高、生活正常竟罹末期腎病,她憂工作怎麼辦?醫推「這方法」可在家進行:一覺睡醒完成「洗腎」

 

花蓮醫院腎臟科朱賢治醫師指出,台灣許多民眾對洗腎存在排斥情緒,誤以為洗腎是生命的終結,寧願忍受尿毒症帶來的食慾不振、身體疲倦與虛弱無力、噁心及嘔吐、以及皮膚搔癢等不適,也不願接受治療。

 

朱賢治提醒,延誤治療可能導致體內電解質不平衡,進而引發心律不整,甚至猝死。實際上,絕大部分病人在開始規則透析治療後,尿毒症得到改善,生活品質也有顯著提升,臨床上甚至有75歲的老農夫在固定洗腎狀態下,仍能夠到田裡幫忙工作。

 

移植能免長期洗腎之苦,但仍有副作用

 

當然,還是有許多病友無法克服洗腎的心理障礙,轉而期待「腎臟移植」。林靚鈞說,成功的腎臟移植能使患者免除長期透析之苦,改善生活品質。然而,腎臟移植的等待過程可能非常漫長,並且需要服用免疫抑制藥物來防止排斥反應。然而,這些抗排斥藥也可能帶來副作用,因此腎臟移植並非適合每位患者。

 

對於一些病情極為複雜或不願接受透析的患者,「安寧緩和醫療」則提供了另一種選擇。安寧緩和治療強調病人的生活品質與舒適,並尊重病人的選擇,讓患者在生命的末期得以尊嚴的離開。這種治療方式並非旨在延長生命,而是注重減少病痛,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。

 

林靚鈞表示,慢性腎臟病患者面臨的治療選擇並非單純的醫學問題,更是對病人個人價值觀、生活方式與健康期望的深刻反思。醫療團隊的支持與專業建議對於病人來說,至關重要。林靚鈞呼籲,慢性腎臟病患在瀕臨透析前,可以與腎臟科醫師進行「醫病共享決策(SDM)」,充分了解各項治療的利弊,提早做好準備者,慢性腎臟病也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活品質。

 

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,健康快樂每一天

🌹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,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