藥價調整幫健保省下55.3億元 有9成老藥被砍
為了健保節流,降低藥物支出,這次「砍藥價」中,最大苦主為治療大腸直腸癌的「癌治佳靜脈輸注濃縮液」,降幅達35%;其次為乳癌治療用藥「萊特汝膜衣錠」,藥價調降28%;強生「妙治胃顆粒」則調降27%。
健保署表示,藥價調整是健保每年例行作業,如果藥價調降後,廠商認為不敷成本,可於公告日起2週內檢具成本分析資料,依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第34條規定提出價格調整建議。
這次藥價調整後,約可幫健保省下55.3億元,不過,遭砍價4000多種藥物中,9成屬於老藥,原本價格就低廉,再度被砍,成為名符其實的糖果價藥物,對廠商來說,恐是雪上加霜,可能將藥物退出台灣市場,這將嚴重影響不少病患用藥權益。
對此,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,每年藥價調查就是俗稱的「砍藥價」,有些是藥物過了專利期,藥價隨之降低,有些則是老藥,重新調整藥價,但在調整之前,都會考慮到藥物的臨床替代性,希望減少對於患者的影響。如果藥廠認為藥價被砍不合理,可跟健保署申覆。
健保署表示,透過藥價調整,省下藥物支出,可加快新藥給付的速度。另正推動健保藥品政策改革,研議輔導獎勵國內藥廠,投入或擴充生產藥物,以達到「合理調整藥品價格、扶植國產學名藥、確保民眾用藥無虞」等3大目標。
過專利期的老藥承擔高達93%砍價金額 衝擊本土藥廠
對此,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表示,此次調降雖是試辦「藥品費用分配比率目標制」(DET)以來砍價金額最低的1次,但其中有約3,600種品項屬本土藥廠,再根據健保111年的健保藥品使用量計算,發現過專利期的老藥,竟承擔高達93%砍價金額,顯然本土藥廠所承受的打擊將較國外廠更為重大。
新冠疫情供應鏈重組,烏俄戰爭、紅海危機尚未停歇,物價通膨又持續,製藥的成本不斷增加,已帶給藥價較低且多屬本土藥廠的老藥巨大生產壓力,若再承擔砍價衝擊,將陷本土製藥業發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,此實與政府扶植我國製藥產業的方向背道而馳。
另一方面,老藥多為慢性病用藥,我國慢性就醫人數每年破千萬,65歲以上超過8成有1種慢性病。過去曾發生醫院或藥局為了維持利潤,導致「換藥潮」,或者廠商因無利可圖退出健保市場,但其中有些是仍有療效的老藥,十分可惜,更將直接影響民眾用藥權益。
DET制度自102年起已試辦10年,政府應該重新評估是否正式納入體制,以及重新檢討相關配套,如設置地板價並由政府統一採購必要藥物以保障合理利潤、再評估應調降給付的藥品類別等。
健保砍藥價對基層藥局缺藥情況 恐怕帶來雪上加霜
中華民國基層藥師協會發起人、台北市市政顧問沈采穎藥師則表示,砍藥價對於基層藥局缺藥的情況更是雪上加霜。經濟部將於3月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,決定4月起調漲電價,再加上基本工資的上漲,在人力及各項支出成本節節上升的同時,藥價卻跌到只有糖果價,這讓許多藥廠在面臨營運的考量上,對於沒有利潤、不賺錢的藥,可能就乾脆停產。以氧化鎂藥為例,本有10幾張藥證可以生產,最後投入實際生產的只有2張。
沈采穎憂心提到,現行健保制度下,為了配合政府的政策,大一點的藥廠只能「以藥養藥」,但這樣下去還能撐多久?再加上民眾存在「原廠藥」與「學名藥」的迷思,導致市場上的藥品供需失調。
全球受到新冠疫情及烏俄戰爭的影響,世界各國原物料都呈現短缺的情形,且價格隨之高漲,這只會讓缺藥情況日益嚴重!沈采穎建議政府依法行政,針對指示藥不應給付,同時取消日劑藥費,採實支實付。
沈采穎提到,現行藥價調整都在4月初,會遇到清明續假期,以致廠商供貨不及,而出現供藥空窗期,若未來仍有持續砍藥價的情形,建議訂在7月1日實施,並提早於3個月前公告。
沈采穎認為,對於藥價的調整,健保署應將藥品以實際的使用量,在臨床上對病人的治療需求強度分別以不同降價規則處理,且未來藥價的調整規則不是一刀砍下去,而應是考慮實務面,以因應超高齡社會的來臨!
政府近年來一直在推動「分級醫療」,而基層藥局面臨到缺藥情況,沈采穎感嘆有如「階級醫療」。現行健保是以醫院中心為優先?還是站在民眾用藥權益為出發?實在令人深思。畢竟,沒有任何病人的用藥權益應該被犧牲,不管是罕病病人,或是少數需要特定用藥的病人,都應享有同等權益。
(本文獲「NOW健康」授權轉載,原文刊載於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