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過度擔心」當心背後是嚴重焦慮症!專家:察覺2行為建議立即尋求協助,別讓恐懼拖累你

「過度擔心」當心背後是嚴重焦慮症!專家:察覺2行為建議立即尋求協助,別讓恐懼拖累你

焦慮的人習慣將視線放在未來,尤其是那些可能發生的負面經歷或事件,妄想掌握那無法預測的人生。當我們費盡心力,試圖去控制未來的所有細節時,焦慮的情緒就會隨之浮現。例如對未來房價的漲跌感到憂心、害怕自己可能感染新冠病毒而不敢出門,或是擔心在會議上遇到臨時提問等。

 

這類型的人,雖然身處的時空是現在,但心卻已飛到了未來。由於眼下的行為都會受到不確定的未來影響,因此很難充實地活在當下,陷入焦慮的可能性也就相當高。

 

事實上,焦慮是一種能夠自我保護的正常情緒反應,它會在感知到危險時對我們發出警告,以便做好因應的準備,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維護自身安全。然而,如果一味地把焦點置於未來,反而會陷入焦慮的漩渦,導致未來一步步吞噬現在。

 

想好好生活,躲過一切變數的心

 

嚴重焦慮的人,就算眼下的生活沒有問題,也會每天都過得惴惴不安,對當前的日常感到不滿。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若不立刻採取某種行動,不安的未來就會馬上降臨。

 

其實,焦慮也和憂鬱一樣,都源自於想好好生活的渴望,也就是如果想過得好,現在就必須提前布局,做出某些修正。然而,未來如果強烈地吞噬現在,將導致我們難以專注地活在當下。

 

延伸閱讀:

憂鬱症不是抗壓性低、不知足!3種行動減少無力感,治癒你的「心靈感冒」

 

焦慮屬於一種未來指向的情緒,是在面對無法預測的未來時,針對某種可能性所產生的感情,亦即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感受。不確定性耐受度低的人,在面對未知的情況時,會將焦點過度集中於負面結果,隨之感到擔心與焦慮,最終招來更糟的局面。

 

未來對每個人而言都是不確定的,但對此耐受度低的人,卻希望對所有細節做出明確的決定,以求掌握那無法預測的未來。由於這種想法本身就不可能成功,所以他們會開始變得焦慮,在反覆的嘗試之下,情況也益發惡化。

 

焦慮的核心在於擔憂,也就是思考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。在不確定的情況下,為了避開潛在的威脅和負面情緒,我們會使用「擔憂」這樣的方式進行應對,誤以為擔心就可以減少負面事件發生的機率,然後找到更佳的解決方案。

 

不過,擔憂其實只會製造並催化問題的產生,因為它將帶來更多的負面思考,加重焦慮的情緒。就像這樣,當我們的心停駐在未來時,情緒就會變得焦慮,隨之招來一連串的不安。

 

和憂鬱相同,焦慮形成的原因既複雜又多樣,有可能是與生俱來的氣質,也可能來自於遺傳。若母親經常感到焦慮,孩子會在耳濡目染下受影響;巨大的壓力或心理創傷等,也是引發焦慮的因素。

 

此外,即使內心專注於過去和現在,也無法完全避免焦慮的侵襲。不過,若造成焦慮的原因是對未來過度糾結,那麼只要努力把視線轉移到現在即可,這麼做相對容易從焦慮中解放。

 

不容忽視的嚴重問題

 

焦慮對我們來說是相對熟悉的精神科用語,在日常生活裡,像是考試前感到緊張,或者有重要的發表時,我們都經常使用到這個詞彙。

 

「焦慮」在辭典中的定義是「心神不寧,提心吊膽」,或許正因如此,相較於其他的心理問題,人們把焦慮這樣的心理狀態看得較輕微。在提到憂鬱症、躁鬱症、思覺失調症時,人們多會以嚴肅的態度去處理,但面對社交恐懼症、恐慌症等與焦慮有關的症狀時,就不覺得是嚴重的問題。

 

此外,人們傾向將焦慮視為個人的性格特質,而非心理問題或情緒障礙。比起建議患者前往醫院求助,更常說的反倒是「你的性格本來就敏感又不穩定」,以致於焦慮的問題很容易被忽視。

 

處於焦慮中的人,無法準確地辨識自己的不安程度,難以判斷這種焦慮是一般人的日常感受,還是已超過正常的基準。甚至還有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經歷的情緒叫作焦慮,只是一味地用疲憊、痛苦等詞彙來表現。焦慮有一種不顯於外的特徵,雖然當事者的內心已呈現戰爭狀態,但外表卻完全看不出來,就像是一座無聲的戰場。

 

曾經有位來談著主訴的問題是憂鬱,剛開始透過心理評估和面談,判斷出的結果是「患者處於嚴重的憂鬱狀態,但焦慮程度輕微」。

 

不過,隨著諮商排程的推進,來談者內心潛藏的焦慮開始顯露了出來。我漸漸發現,如果要協助對方恢復心理健康,應該要把重心放在焦慮,而不單只是排解憂鬱。

 

焦慮的特徵就在這裡,陷入焦慮狀態的人,經常不清楚自己是否感到焦慮,而且從表面上也很難分辨,這正是我們不能輕忽焦慮的原因。

 

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,健康快樂每一天

 

(本文摘自《過去留下的憂鬱,未來帶來的焦慮》,幸福文化出版,金雅拉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