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芯儀在節目《醫師好辣》透露,當她一知道自己生病,拿到重大疾病卡的時候,便開始檢視自己的保單。她發現自己的癌症險買得很少,這是因為家裡沒什麼人得癌症,外婆先前曾罹患乳癌零期,以前的觀念就是很快就切掉,沒有擴散出去,所以那時她心想,「癌症險(額度)不用買很多」。
朱芯儀表示,她得知罹癌要去申請(理賠)時發現,根本沒有多少錢,手頭上沒有什麼錢可以運用。而當開始3個禮拜打一次化療就要花費10萬(推算18次的化療需花費180萬元),那時心裡想說「我要打10幾次,錢從哪裡來」,加上如果生病又沒辦法工作的話,錢從哪裡來?
「我那時候就心想天啊好緊張,我又沒有辦法賺那麼多,然後又要花那麼多錢」朱芯儀說,她開始檢視自己的保單,有些其實有理賠,如實支實付、住院醫療等等。由於體認到體認癌症險買的很少,因此她也開始要幫孩子規劃保險事宜。也跟身邊的人呼籲,一定要定期健檢,且一定要檢視自己的保險夠不夠。
▲朱芯儀與丈夫衛斯理育有2子1女,她表示罹癌後驚覺保險重要性,也開始幫孩子規劃保險事宜。(圖/取自朱芯儀IG)
有存款就不必買保險?需防重大意外發生
購買保險最大的優勢是「可以利用少少的錢轉嫁重大風險」,過去Facebook社團《存錢公社》有過一篇熱門貼文,主旨正是討論「該買保險、還是定存?」
網友表示自己親姐對於保險看法偏向負面,結婚時聽取理專建議不買保險,「認為有團險的意外險就足夠」,並將錢存到另一個銀行戶頭定存,若有醫療需求就從這個銀行帳戶提取,經過20多年約累積100多萬元。
這篇貼文曝光引發熱議,不少人一致認為,保險規劃絕對必要,否則一旦發生不可預測的重大事故,100萬元的存款其實很快就會燒光。
有網友分享自身經歷,表示家人罹癌,持續兩年要每3周到醫院治療一次,每次需花費15萬元治療費。該網友感嘆道,所幸當初有規劃醫療險、實支實付等,1年保費約3萬元,現在至少有保險可以轉嫁全部醫療費用,減輕家人許多經濟負擔。
實支實付險CP值高,最多可買3張
理財專家吳家揚則表示,除非是除外項目,否則投保「癌症險」之後,只要罹癌就會賠,但仍不能漏掉「實支實付」,主要是趁「住院」時,將化療、放療、標靶藥等昂貴的醫療費用,以實支實付方式處理掉。
尤其,實支實付的理賠金額,可能比癌症險還要多很多,這是對付癌症基本而便宜的兩個險種。吳家揚指出,實支實付的範圍通常包括:
●每日病房費(實支實付)
●住院手術費(實支實付)
●住院醫療費(實支實付)
●「住院醫療日額」選擇權的行使
●重大器官移植手術(定額給付)
●門診手術費(實支實付)等項目。
每個項目都有理賠上限,超過的部分,就要自己負擔。目前實支實付附約,每個人可以購買3張,有醫療需求的人,3張應該很夠用。而且實支實付的保費低,理賠範圍相對廣,CP值很高,號稱是「保險中的保險」,建議可買到最高額度。此外,癌症有機會動刀,「新型態手術險」也是選項之一,包含手術和處置。
預算有限,可先針對家族病史投保
而如果還有預算,也可以加買昂貴的「重大疾病險」,理賠範圍包括癌症、腦中風後障礙、癱瘓、急性心肌梗塞、冠狀動脈繞道手術、末期腎病變、重大器官移植或造血幹細胞移植等7項重大疾病,能在確診後黃金治療期間拿到一筆救命錢,之後保單就終止。
吳家揚說,保險的目的不外乎是要防範於未然,因此保險範圍要廣、理賠金額要夠。規劃上可以基本保障優先,建議針對自己的「家族病史」進行投保,若預算不夠,則先購買「令自己擔心害怕的險種」,再逐步加強。但建議至少購買「失能扶助險」當主約,附加實支實付和意外險、癌症險。唯有足夠的保障之後,才不會因疾病或意外,拖累親愛的家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