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玟是遺腹子,父親在她出世前因病去世,由於小時候家境不佳,全靠擔任中醫的母親將3個孩子拉拔長大,母女4人感情格外緊密。李玟去年爆出與富商老公Bruce Rockowitz婚變後就搬離愛巢,上月底曾因身體不適須住院治療,出院後就回到大姊李秋林位於山頂的家暫住數天。
上週日下午約1點,李玟和母親、姊姊共進午餐後,李玟就進去浴室洗澡,但下午約3時半,李玟突然衝出浴室手部流血,80歲李玟的母親第一時間立刻報警,由救護車急送瑪麗醫院搶救,最後不幸於週三中午離世。
▲李玟天生左腿缺陷,雖做過矯正手術,但面對舞台工作多年來僅靠右腿支撐,今年再度入院開刀貼出病院照(右),仍堅強說:「我是萬里長城永不倒!」。(圖/取自李玟臉書)
李思林受訪談到妹妹過世,難過表示「我的心都碎了,我都好幾天沒睡覺,不相信這件事,每次走進病房看到妹妹的心跳儀器、呼吸儀器的指數,每一次發出嘟聲,我整個人都震動,因為醫生告訴我們她隨時會走,要我們做最壞打算」。
李思林說,其實醫生一開始就表示救不回李玟,要她們放棄,但她哀求醫生別放棄:「我媽媽40多歲就沒了老公,我妹妹是遺腹子,一直是我媽媽帶大的,好辛苦才養這麼大,我媽媽已經86歲,給個機會給我媽媽,給個機會給我妹妹,只要有一線生機,請盡量幫忙。」
可惜經過3天搶救,李玟仍香消玉殞,但李思林感謝醫生及護理團隊盡心盡力,如今姊妹倆最大責任就是好好照顧年邁的母親,希望外界多為這位老人家祈福,同時也給她們時間和私人空間去療傷。
▲李玟(左一)與家人感情緊密,跟媽媽、姊姊常一起聚會。(圖/取自李玟臉書)
延伸閱讀:
為自己做3件事,在喪親憂傷中自我疼惜
面對至親離世,對許多人來說都是沉重困難的課題,諮商心理師張璇指出,走入喪親的哀慟,就像進入一座幽谷,若平時從未思考、正視過死亡問題,當無可避免的別離來臨時,即使有其他親友支持,還是可能難以承受情緒巨浪的衝擊。
她說,「承認傷痛還在」並不可怕,但「時間是最好的療藥」這句話卻未必然完全正確,因為時間本身並沒有療癒的功能,能幫助失親者漸漸復原的,是「在這段時間裡所做的事」。
張璇建議,在失去至親時可以做3件事,幫助自己在幽深的陷落中自我疼惜:
1.允許自己悲傷,不再企圖逃避、壓抑或縮短它
華人文化常會告訴失親者不可以哭出聲來,以免讓已故親人無法安心順利地前往另一個世界。
但「哀慟」是處理任何失去必經的通道,喪親者或許除了哀傷,還面臨無奈、憤怒或無力感,甚至罪惡感或自責的情緒,但張璇希望大家能誠實面對失去的事實,允許自己去感受失落帶來的沮喪與恐懼,不再企圖逃避、壓抑或縮短悲傷,才能從「為什麼……」走到「如何……」,投入新的改變和新的生活。
2.告訴朋友你真正的需要,有時需要的是傾聽,而不是解決方案
失去至親時,最常聽到親友說「請節哀」或「請多保重」、「好好照顧自己」…這些話當然沒錯,卻可能讓當事人覺得悲傷是件很不好的事,讓失親者更不知所措、不知該如何面對和處理哀傷。
所以不妨誠實告知親友,你需要的是「默默陪伴」,和「可以真實表露痛苦與難過,而不會給太多壓力」的朋友。
3. 沒有一定的時間表,也沒有對或錯的悲傷方式
張璇說,療傷的過程是漸進的,要做到真正的「Let it go」和痊癒得慢慢來,急不得,沒有一定的時間表,也沒有所謂對或錯的悲傷方式。就像曾歷經喪夫之痛的臉書母公司Meta前營運長雪柔.桑德伯格(Sheryl Sandberg)所說的:「接受自己的感受,但同時理解,悲傷不會永遠都在。」
珍惜生命,自殺不能解決問題,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;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「1995」、張老師服務專線「1980」或衛福部安心專線「1925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