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子離鄉讀書,阿嬤一直目送到火車消失整個視線!《南方,寂寞鐵道》:火車站,修習離別的人生修煉場

孫子離鄉讀書,阿嬤一直目送到火車消失整個視線!《南方,寂寞鐵道》:火車站,修習離別的人生修煉場

左,導演蕭菊貞;右,紀錄片主題曲陳明章(圖/大塊文化提供)

「我不再是年輕的導演,現在活到這年紀,就是想為台灣多留一點故事,然後交到年輕人手上。」活到一定年齡,未必年老力衰,而是活出生命的韻味,就像一台經歷時代洗禮的火車,依然準時上工,乘載每一個人的生命故事。51歲的金馬導演蕭菊貞推出最新作品《南方,寂寞鐵道》,她說總認為自己拍的不是火車,而是帶有台灣味的故事,不論是鐵軌、火車、車站,還有人與人情感的連結,都是台灣人共同的成長記憶,最動容的人生百味,人生百態。

 

「失去的部分永遠是最美好的,不可能再回來。」蕭菊貞導演說,拍攝《南方,寂寞鐵道》這部紀錄片,想留下的不只是南迴鐵路——台灣最後一段邁入電氣化的鐵道、「藍皮普快車」的最後身影,以及南迴尚未架設電線桿前的美麗地景,更多是想找回人們和火車之間的一份情。

 

就好比,在藍皮列車準備停駛的前一個月,有好多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家庭,帶著下一代來體驗,去感受舊時代記憶,傳承一種愛在裡面。

 

即便過去的鐵道風景已不復存在,但許多人都相信,因為「愛」沒有形體,反而會一直存在,有網友在《南方,寂寞鐵道》預告片底下留言,他第一次從屏東搭南迴是在5歲時,母親帶他探視在花蓮工作的父親,彼時南迴鐵路剛通車,台鐵還舉辦有獎徵答,至今他仍記得題目是「南迴線總共有幾座隧道?」

 

他想起的不是答案本身,而是念起那少數和媽媽出遠門的記憶,當時的情景如海浪波濤,湧流心頭。

 

 

著有《大武山下的美麗韻腳》的作家傅怡禎也對南迴鐵路有濃厚情感,從小她與玩伴在火車站鑽進鑽出,把它當成自家灶腳,她們的快樂童年就是撿車站內的破銅爛鐵賣錢,用以換取讓人垂涎的冰棒。成年後,車站成了一種思鄉的媒介,離開去打拼很快樂,回來時也充滿期待。

 

「火車,是讓我們離散又聚合的工具。」就算獨自踏上清早的火車,車上沒有半個乘客,但只要等待片刻,就會有一群笑容洋溢的人們,一同踏上回鄉旅程;路途中一點也不孤單,有火車、人、大山大海陪伴,「你往山裡面看,每一個隧道出口,都是獨特風景。」

 

紀錄片《南方,寂寞鐵道》讓人明白,火車載的不只是人,或是貨物,而是連結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,不只是冷冰冰的硬殼。

 

 

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,火車站充滿了人來人往,更是修習悲歡離別的一處人生修鍊場,「要看人生百態,火車站真的最多了。」

 

知名鐵道迷何駿逸分享親眼所見的動人情景,某次在鎮安車站拍火車時,目睹一位阿嬤帶著孫子,孫子準備收假要再次到外地讀書,那班離鄉火車來了,乘載的是孫子依依不捨的心情,和捨不得馬上走的阿嬤,孫子一直回頭,阿嬤一直目送,直到火車遙遠得消失在整個視線,他與嬤孫倆都經歷了一場愛的離別

 

當下他沒有拿起相機留下這般美景,因為不想相機的喀嚓快門聲,破壞嬤孫倆的情緒氛圍,「你會發現火車不只是一個硬殼、只會轉動的機械。」

 

無論在車站,抑或封閉的車廂裡,你我可能都不認識,卻好似都懂彼此的心情,感受到彼此呼吸所要傳達的氣息,就這麼一起經歷了時間、空間的移動,還有真摯的情感流露。

 

「一個人的孤單,一群人的不寂寞。」是蕭菊貞為宣傳海報寫下的標語,也或許是紀錄片《南方,寂寞鐵道》最佳韻腳,同理著一個人獨處的火車時光,一段歷史被遺忘的失落,一群不被了解的鐵道員,而感性地想讓每個人相聚在一起,當大家同在一起時,就像螢光匯聚,溫暖這條寂寞的鐵道。

 

 

回望2017年,當時南迴線是台灣最後一段尚未電氣化的軌道,如今已邁入電氣化,為了記錄這段最美麗、卻來不及被好好認識的鐵道,紀錄片《南方,寂寞鐵道》油然而生。

 

拍攝團隊帶著使命感,用5年時間追趕南迴鐵道30年的故事,期盼與大家分享,台灣南方鐵道上過去人們的生活痕跡,當爬梳、回顧一整部片的脈絡後,才發覺許多鐵道故事的人文情懷:原來,世上最美的風景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,而火車,是讓我們看見這些美麗風景的最好證明。

 

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,健康快樂每一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