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錢有閒,日子不會因此變美好!成大醫師花7年啟動漸進式退休:65歲要騎著gogoro行醫去

有錢有閒,日子不會因此變美好!成大醫師花7年啟動漸進式退休:65歲要騎著gogoro行醫去

盧豐華打開「有竹居」紅色大鐵門,背後是他悉心栽培的花園,更是他人生下半場的基地。

他退休,卻不想躺平,拎起醫師包,隨時準備繼續為他的病人們「往診」。

紅磚牆補了無數次了,斑駁的刻痕,訴說著時間留下的足跡和時間本身。八年前,磚牆只圍了片荒土,裡頭堆滿垃圾。不過今非昔比了,現在牆裡已是個被稱作「有竹居」的漂亮花園,花園裡有一古井、兩平房,到處生滿了植物。

 

花園的主人是盧豐華,他頂著白髮微笑說:「這裡每株植物,背後都有故事。」他語氣平和地介紹那些親手種下的植栽:「這株雞蛋花,原本是成大醫院外修剪下來的枝枒,我們插枝種下。」如今雞蛋花早撐破了花盆,根扎到地底,枝幹仰天,衝了上去。

 

他隨手又指著一棵許願藤,盧豐華的夫人愛狗,她養的狗之前去世,夫婦就埋骨藤下,不久,許願藤拉拔竄生了一倍有餘。

 

盧豐華是成大醫院創始元老,在那服務三十三年之久。他不但與成大醫院一起成長,而且還曾扛起全台灣第一個「老年學研究所」招牌,擔任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達七年。

 

他今年歲數六十有五了,八月終於屆齡退休,不過,這位老年學權威可沒認老,更沒想閒下來,他這個藏在台南巷弄裡的有竹居,並不「只是」個古雅的祕密花園。

 

足足花了七年功夫規畫籌備,盧豐華才一步步將心裡的「退休人生」想清楚,而「有竹居」就是他想像具體化的呈現,他生理、心理、信念和資產配置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,他以這裡為基地,打造了一個「退休準備完全體」。

 

一堂課敲醒他  啟動漸進式退休大冒險

 

「有竹居」現在有了另一個名字,叫作「世澤居家醫療診所」。盧豐華準備以此為據點,將一生積累的專業與自身職志,在退休後仍一路延續,不只要在這看診,更要騎著他快到手的gogoro,把醫療服務送到病人府上。

 

早在七年前,計畫已開始啟動。彼時,「我還是老年學研究所所長。」盧豐華搔搔腦袋笑說,「在這之前,其實我並沒想太多退休後的生活。不過很幸運,系上有堂課是專題討論課,因為我是所長,每堂課都要到。」

 

七年前的某堂課,「學生剛好分享一個觀念:『漸進式退休』。」他回憶,「過去大家以為人退休就退休了。」但所謂「漸進式退休」,卻強調「退休」不該將人生一刀兩斷。退休前,「就一定要提早為退休做準備。」盧豐華說,而退休之後,「更不是只能什麼事都不做,而是轉換專業,或者延續專業。」

 

依照內政部統計,男性國人平均壽命約七十八歲,女性則能活到將近八十五歲。「所以人們六十五歲退休之後,就算扣掉不健康餘命,都至少還有十年左右的健康人生。」盧豐華說。

 

人生下半場固然可以無所事事,但「我也遇過很多睡不著的病人,都是退休人士。」盧豐華說,「其實即使退休後有時間、有錢,但生活絕對不會就因此美好。」

 

換個角度想,「即使是完全不會畫畫,十年時間,你想想看,你也能畫得很棒!」於是,盧豐華邊聽學生報告,邊下定決心,「學生提出研究,說退休準備至少要三到五年,我那時候還有七年時間,但時間其實過得很快,我決定立刻開始準備退休。」

 

盧豐華的手機裡,已經累積了一整串密麻的準備清單,這份「退休備忘錄」,是在退休前七年來有意識地、隨手記錄的退休準備項目。

 

從那時起,他開始認真思索方向,「我要找到可以『連續做下去』,真正喜歡的事情。」「十年」是很長的,必須找到真正的重心。盧豐華為人溫和寡淡,但一身使命感,「剛開始我覺得應該要去台東偏鄉,為醫療缺乏的地方奉獻所能。」他笑道:「而且台東悠閒的生活也很吸引人。」

 

然而,他又想想,「到台東,可能只待兩年。」畢竟台南還是他家,兩年後要如何?生活和奉獻怎麼維持連續性?於是他開始嚴肅思考自己的「願景」,台灣社會高齡化速度快,社會上失能、失智、重症或是有安寧需求、居家照護需求的長輩愈來愈多,盧豐華身為老年醫學和跨領域老年學權威,他開始苦思自己能做些什麼。

 

盧豐華

(攝影/蕭芃凱)

 

退休

 

摩拳擦掌迎往診  讓醫病關係更緊密    

 

他想起了也是醫師的父親,「古早的時候,醫師都會做『往診』。」他很深情地用帶著古味的台語說,「我記得,我爸爸年紀大了,眼睛不方便再打針,『往診』時,醫師會到病人家看病,我就跟著幫忙打針。」

 

對盧豐華而言,「往診」不只是看診,更是醫師和病人深刻的聯繫,「病、家都結合在一起。」事實上,「世澤診所」就是他父親診所的名字,「世澤」則是他祖父的名字。盧豐華的祖父是台南有名的仕紳,做貿易致富,盧家擁有一幢古蹟老樓「廣陞樓」,「我爸爸的診所就在那裡。本來我念家醫科,就是為了接診所,後來沒接到,是時候傳承了,我想我父親在天上也會很欣慰。」

 

「居家醫療」和「往診」有共通之處,盧豐華下了決心,在退休筆記又寫下:「展望:集合成大醫院退休專業人員的智慧與經驗,以漸進式退休觀念,從事老年社會亟需的居家整合照顧服務。」他打算成為那顆丟到湖裡的石子,自己先上,激起漣漪,再讓退休醫師有個地方可以繼續發揮專業。

 

盧豐華

 

為了園藝夢買的荒地  成了診所新址

 

原先他設定的診所地址在廣陞樓一樓,但因為廣陞樓被納入文化部赤崁樓整建計畫,必須翻修。於是,他原本為了園藝興趣買下的圍牆荒地,就成了診所新址。

 

原先盧豐華只買了半邊地,但後來他連一旁的宅子也買了下來,悉心整理不說,他甚至發現那片紅磚牆的身世。它是抗日名人陳子鏞過去招待所的殘壁,於是盧豐華特地立了張告示牌介紹陳子鏞,還在房內擺了台灣民主國藍地黃虎旗,以念古人。

 

其實盧豐華雖是醫師,但有陣子,在財務上也並不充裕,他的兄長經營鰻魚生意失敗,十多年間,身為連帶保證人的他,薪水都得被扣三分之一。還完債,他才有辦法備戰人生下半場,於是他花了兩千萬元買下這塊老地老房,「有竹居」也是盧豐華畢生積累的退休老本。

 

盧豐華啟動退休計畫,土地備妥,盤整好理念,接著,他花了幾年時間研究法規,並在退休前三年,參與醫院居家醫療服務。每周他安排半天,與居家護理師一起走進病患家中,為退休後的職志延伸,先行整備好該有的實務經驗。

 

同時,既然選擇了「繼續忙碌」的退休生活,他也提醒自己得要提早為「體能」做準備,「我很早就開始到健身房健身,一年大概只有十多天沒去。」每次盧豐華重訓半小時、快走半小時,身為醫師,他每塊肌肉功能都了解透徹,給自己開出的訓練清單兼顧肌力與心肺,積累下來的體能力量,足以應付他退休後的人生計畫。

 

而他強烈的意志力和信念,也吸引同事、親友的目光,目前診所裡的醫療器材,包含那輛快送到的gogoro機車,全是大夥兒捐贈的。眼下,雖然診所名稱尚在衛生局等待通過,但他已做足準備,隨時可以實踐理想。

 

盧豐華

盧豐華和妻子鍾愛園藝,在「有竹居」花園裡親手栽植上百種植物。(攝影/蕭芃凱

 

奉行「四老四好」   把老年學融進退休    

 

盧豐華是「老年學權威」,而老年學這門新興學科,講究的正是跨越醫學本位主義,邁向學科整合。「我們分甲、乙、丙組,不只醫學院學生,其他社會科學、建築科系學生也都能報考,三十幾個跨領域的學生在所內就讀。」盧豐華說,而這就是人面對老化,生理、心理、財務和社會政策上都必須學習的綜合性功課。

 

他自己就完美地在「有竹居」和七年的退休準備上,實踐了老年學的精神。盧豐華在擔任所長時,不但率領所內老師拜訪歷史最悠久的老年學大學美國南加大,也帶著跨領域的同仁前往日本櫻美林大學參訪。

 

「有時候老生常談的東西也很有意義!」盧豐華笑說,「所謂『四老四好』還是很重要的觀念。生理方面,老身鍛鍊好;心理方面,老伴照顧好;社會方面,老友聯絡好;經濟方面,老本保管好。」如此素樸的概念,背後包含的正是「老年學」要為人們思考、研究的全盤視野。

 

盧豐華從「跨領域」的高度思考,熱愛自己的專業,並且靠扎實的實踐力執行。他面對退休,已不是結束,更是延續,帶著自己的生命,走向一段更熱情的未來。

 

他溫和地總結這段面對「退休」的領悟,「第一,要提早準備,無論生理健康或是財富。第二,要找到你願意持續做下去的事,不見得是工作,但要能一直喜歡。」盧豐華歪頭想想,又操著他優雅的台語說:「心理上,要學著不要攀比,人太喜歡用自己缺點去比別人優點。」相信自己,更是「退休」重要的準備。

 

他說他退休,但一點也不覺得自己老,「大家有時候誤以為自己老了。」他苦笑說,例如他去吃王品,吃完填問卷,上頭要勾選年齡層,二十到三十歲,三十到四十歲,四十到五十歲,五十歲以上。「我不願意填,這不應該是人生最後一個階段。」

 

診所候診室,掛著他父母親跟他說的話:「患者的訴苦要詳細聽;要永遠給病人希望。」退休的盧豐華喃喃念到,他還年輕,摩拳擦掌,早已準備好他的「往診」人生了。

 

盧豐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