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人期許他成為醫師,卻不考醫學系!他認為:不應滿足父母或他人期待而活,選擇自己人生才有意義

家人期許他成為醫師,卻不考醫學系!他認為:不應滿足父母或他人期待而活,選擇自己人生才有意義

示意圖,非當事人。圖/達志

即便如此,有時我們還是會遇到挫折。

 

無論多麼努力,也會碰到無法脫離困境的時候。因為人生中總有一些完全使不上力的事情。

 

不過,你也可以這麼想:人的成長需要挫折,如果人一生順遂就無法學習。人生順遂的時候,出乎意料地學不到東西,因為你可能只是剛好沒失敗而已。然而,碰到挫折的時候,就不得不思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。什麼都不思考的人,往往會重蹈覆轍。因此,從挫折的經驗當中,反而可以學習到很多東西。

 

人之所以會覺得挫折很致命,是因為把成功當作目標。根據三木清的說法,所謂的成功是和「過程」相關的概念(《人生論筆記》)。為了成功,必須達成某些事情。

 

成功本身並不壞,但人不一定能成功。就算追求成功也可能會有挫折,此時就必須思考該怎麼辦。

 

又或者單以成功為目標生活,這樣也有問題。對單以成功為目標生活的人而言,那些人生中出現的困難都只是阻攔自己成功的障礙。對這些人來說,挫折的確是莫大的絆腳石,也是致命的障礙。

 

就這個層面的意義來看,連幸運都會威脅到自己的成功。畢竟自己無法決定幸運女神是否降臨,就算真的降臨,一想到這份幸運不知道能持續到什麼時候就無法安心。

 

三木認為,幸福和成功不同,是一種與「存在」相關的概念。人不需要為了幸福完成某件事,而是當下就「已經」幸福,而且人也無法「變得」幸福。

 

幸福無法透過任何方法獲得或失去。因此,即便受到挫折,幸福也完全不會被影響。

 

有一個人連續考了知名大學好幾次,但都沒有考上。他的目標是成功,所以只要考試成功,往後的人生應該就會一帆風順。對這樣的人來說,考試失敗就是一個巨大的挫折

 

考試失敗的挫折,的確可能會讓他無法以成功者的姿態活下去,但這和他的幸福毫無關係。畢竟他不會因為考試失敗而變得不幸。

 

反過來說,考上想進的大學,也不會因此變得幸福。人不會因為達成某件事而幸福,也不會因為失敗和挫折而變得不幸,就算一事無成也能幸福。

 

參加考試,有可能成功,也有可能失敗。即便失敗,那也不是挫折,只是單純失敗而已。失敗還是能重來,如果想在大學學習,只要去考別的大學即可,而且人根本不需要執著於上大學這件事。不上大學,也能學習。

 

即便是經歷相同的事情,每個人接受的方式也不一樣。某些經歷之所以變成挫折,只是因為人們把那些經歷當成挫折罷了。

 

而且,根據三木的說法,成功是一種普遍性、可量化的東西,但幸福則具有原創與質量上的特性。

 

考上好學校、在好公司工作的成功,對任何人來說都淺顯易懂。因為偏差值和薪水都能量化檢測。

 

認為考上名校就能幸福的人,只是在追求這種量化的成功而已。對這樣的人來說,考試失敗的確是莫大的挫折。

 

另一方面,有些人即便經歷別人看起來像挫折的事情,也不會認為那是挫折,甚至有人刻意選擇不當成功者的人生。這樣的人會選擇自己的人生,他們選擇的不是普遍性的人生,而是具有「原創性」的人生。

 

選擇度過原創人生這件事,一般人通常無法理解,具有原創、質化特性的幸福並不普遍,所以不會像成功者那樣引人追捧或者受人嫉妒。大公司的繼承人可能會引人嫉妒,但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放棄繼承,把公司轉讓給其他兄弟姊妹的人,通常不被理解,也不會有人嫉妒。

 

 

我的朋友在父親、祖父都是醫師的家庭長大,家人期許他成為醫師,他卻不考醫學系。父母都很反對這件事,不過,他認為無論家人是否能理解,自己都不應該為了滿足父母或他人的期待而活,選擇自己的人生才有意義。

 

他沒有成為醫師也沒有繼承醫院,但對他來說那並不是挫折。只要是自己決定度過的人生,就不算是挫折。拒絕以成功者之姿生活,追求他覺得具有原創、質化特性的幸福。

 

實際上,他雖然曾經一度放棄從醫,但後來立志成為醫師時,又重新考上醫學系。如果當初按照父母的建議,毫無疑惑地去讀醫學系,或許就不必繞遠路。

 

但是,曾遠離醫師這條路,後來深思過成為醫師的意義才決定從醫的他,並不是為了在人生獲得成功才成為醫師。

 

從小學的時候就兢兢業業為考試讀書,後來又進入升學學校的國中生,夢想著要考上醫學系。順利入學的國中生不會知道,成為服務患者的醫師有多麼辛苦。

 

我的朋友最後還是繼承了醫院,現在成為一名無論深夜或假日都願意到患者家裡出診的醫師。

 

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,健康快樂每一天

 

(本文摘自《人生雖苦,但還是值得活下去》,平安文化出版,岸見一郎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