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顆藥拚16年,藥華藥翻生技股王!獲評「打敗羅氏大藥廠」,創辦人揭內幕「忍辱負重啊」

一顆藥拚16年,藥華藥翻生技股王!獲評「打敗羅氏大藥廠」,創辦人揭內幕「忍辱負重啊」

藥華藥執行長林國鐘(右)2000年決定投入長效型干擾素,經歷多年終於在去年底取得美 國上市核准,開創台灣新藥在國際上的新篇。

儘管新冠疫情逐漸降溫,台灣生技產業卻依舊繼續向上,在生技市值創下歷史新高的背後,新藥研發、藥品製造成為關鍵力量,藥華藥、合一兩屆生技股王如何開創巔峰?

疫情後下一波生技的新機會又在哪裡?

《今周刊》生技100大報告將為你全盤解析。

全球金融市場猛跌,對比去年6月底,台股加權指數至今下修幅度超過1成6,但在同樣期間,台灣生技產業的市值卻逆勢向上增加7%左右,即使疫情對類股的助漲效應逐漸淡去,但以今年6月底數字來看,產業市值仍達1.39兆元,改寫新高。

 

不過,在這將近1.4兆元市值的生技大軍中,「新藥類股」就占去了超過6千7百億元的半壁江山;事實上,過去一年整體產業市值逆勢攀升,新藥類股堪稱是當仁不讓的領軍族群,一年之內市值約莫增加逾1千4百億元,增幅28%。

 

或許,你曾因為新藥股的「解盲失敗」而投資受傷,也曾看過業者大肆宣傳取得藥證後,股價表現和銷售數字卻不如預期,但從前面提到的數字來看,新藥,終究是台灣生技產業與投資市場最吃重、不能輕易忽略的一個要角。尤其,今年以來國內生技產業最多話題、最有亮度,同時也存在不少爭議的個股,就是新藥公司,藥華醫藥(簡稱藥華藥)。

 

「它們打敗了羅氏大藥廠,真的算是了不起……!」不看資本市場的紛紛擾擾,純就新藥目前取得的成績而言,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培哲對藥華藥給予了這樣的評價,原因在於,藥華藥切入的市場,過去是羅氏、默克兩家大廠寡占的地盤,如今靠著新藥取得FDA(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)藥證,正式成為兩家國際藥廠的競爭者。

 

當然,新藥未來銷售前景如何,仍待觀察,但要搞懂一顆新藥從研發到取證的漫長過程、理解當今生技類股最火熱的話題,你就必須搞懂藥華藥,以及這顆讓公司今年以來市值猛增逾80%的藥品:百斯瑞明(P1101)。

 

生技業市值近十年變化

▲點擊圖片放大

 

藥華藥16年來「忍辱負重」

孵出讓公司市值猛增80%的新藥

 

去年11月13日,藥華藥取得FDA核准,「百斯瑞明」將在美國上市,公司股價隨即噴發。「忍辱負重啊……!」回顧新藥從開發到取得藥證的漫長過程,藥華藥創辦人、現任執行長林國鐘用這四個字當成注解。

 

先來理解「百斯瑞明」究竟是什麼?這顆藥是所謂「長效型干擾素」,對應的疾病是「真性紅血球增生症」(PV),一種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一的罕見血液疾病。

 

時間回到2000年,林國鐘還在美國Biogen工作,開始關注著長效干擾素的發展。「當時干擾素的用途,主要是用在B型、C型肝炎。」藥華藥董事長詹青柳說明,儘管干擾素在過去已被使用很長一段時間,但由於存在會導致憂鬱、甚至自殺風險的副作用,因此很多其他的適應症沒有辦法使用。

 

  • 長效型干擾素:干擾素為人體免疫系統製造用於抗病毒的蛋白質,也有抑制癌細胞生長和調節免疫力的功能。相較於之前的長效性干擾素須每周施打,藥華藥的長效型干擾素可二到四周施打一次。

 

  • 真性紅血球增生症:病患的造血幹細胞發生突變,會過度製造紅血球,使病患血液變得濃稠,導致有血栓的風險,病患後期也會出現脾臟腫大等症狀。

 

眼前的問題讓林國鐘看到機會,「我們可以做更長效的、副作用更低的干擾素。」他看見的,不只是在藥效上的優勢,更是羅氏、默克兩家國際大藥廠,光是干擾素就有著1年30億美元的銷售。幾乎無人挑戰的領域,讓林國鐘決定找上國發基金、經濟部、中鼎工程等投資者,在2000年成立藥華藥,並於2003年正式展開營運。

 

「這是孤獨的階段,大部分人都認為:『干擾素有什麼機會?大陸一堆人做,你拿什麼競爭?』」聊起過往,林國鐘很有感觸,從2003年到2019年取得首張藥證、也就是歐盟EMA(歐洲藥品管理局)的上市核准,「低頭進行研發與臨床試驗,整整花了16年的時間。」

 

在這個期間,藥華藥於2009年選擇與國際藥廠AOP Orphan(簡稱AOP)合作,由AOP進行臨床試驗並給予歐洲銷售授權。卻是這個合作,意外讓藥華藥的新藥研發路,變得崎嶇難行。

 

關鍵在於,藥華藥急著要在臨床試驗到一個階段後,立刻將臨床數據交付給FDA審查討論,然而AOP在資料提供上卻顯得消極,讓藥華藥直到2017年才將資料送至FDA,為此藥華藥發信給AOP,要求對方在違約狀況下、合約應自動解除;隔年AOP向國際商會提出仲裁,2000年國際仲裁院一度做出裁定,要求藥華藥賠償48億元,直到今年2月,德國聯邦最高法院裁定撤銷藥華醫的48億元賠償,但與AOP之間的授權及製造合約仍屬有效。

 

這段期間,就是林國鐘口中「忍辱負重」的重要一環,2000年10月接獲判賠仲裁案通知後,他一方面組成跨國律師團,嘗試扭轉訴訟案衝擊;同時另開戰場,加速與FDA溝通後,「我知道,我們很有機會拿到FDA。」2021年9月,終於等到FDA團隊來台,進行藥證申請前關鍵的查廠步驟。

 

「FDA最注重的,就是你的數據有沒有造假。」詹青柳說明,FDA在查廠過程中,除了會要求產線實際操作,也會要求說明與製造相關的所有問題。「像是他會要求我們提供,細胞母株冷鏈運送過程的所有溫度紀錄。」任何一項數據都不能遺漏的嚴格要求,整整進行兩周才完成查廠作業。

 

完成查廠階段,兩個月後藥華藥收到FDA的上市核准,到了這裡,藥華藥總算進入下一個階段,也就是上市銷售。

 

有了歐洲市場與AOP合作的不愉快經驗,早在一九年底,林國鐘就決定「自建」美國行銷團隊,如今已經擴充到百人以上規模,「要去跟醫師談,讓醫師願意開我們的處方;還要去跟保險公司溝通。」林國鐘說的,是美國藥物市場必須同時建立關係的兩大領域,唯有醫師開立處方、保險公司願意付錢,「病人才能拿到藥物。」

 

目前,藥華藥表示,已經取得美國最大連鎖醫院凱瑟醫療集團納入給付,也已取得全美過半的保險公司給付資格。然而,在滲透率之外,保險公司願意提供多少比率的支付,將是該藥物能否在美國擴大使用規模的關鍵。

 

藥證

 

今昔國內新藥業者重磅藥物開發成果比較

 

 

藥華藥新藥另一適應症

拚FDA20年首個被核准臨床試驗

 

同時,藥華藥也展開新市場的布局,針對該藥品的另一個適應症「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」進行三期臨床試驗,預計最快在年底完成收案,「這是FDA20年來,(該病症)第一個被核准的臨床試驗。」林國鐘說。

 

  •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:病患的造血幹細胞發生突變,會過度製造血小板,使病患血液變得濃稠,導致有血栓的風險。若無適當治療,有可能惡化為骨髓纖維化(MF)或急性白血病。

 

對藥華藥而言,百斯瑞明過去在歐洲已經有年銷售額兩億元的實力,如今有著美國子公司協助銷售,得以每個月認列營收,不用像歐洲銷售有出貨空窗期,可望在過去歐洲授權銷售的基礎上,讓美國市場在未來逐漸成為營收貢獻主力。

 

然而,「藥華藥的藥價定很高,16到18萬美元。」《生技投資聖經》作者、黑木投資公司合夥人羅敏菁表示,藥華藥必須競爭的除了一般干擾素品,針對PV的治療也有放血這個傳統療法可以選用,在銷售成長還有挑戰、但美國行銷費用逐步增加的情況下,羅敏菁認為,投資人仍須留意藥華藥的獲利表現。

 

統一投顧生技產業分析師張立群亦指出,投資人應該要留意,新藥的銷售成長要在3到4年後才會達到高峰,在此之前由於需要付出大量行銷費用,很難讓才剛結束研發燒錢階段的新藥公司,在短時間從虧轉盈。

 

無論藥華藥這顆在資本市場風風火火的新藥未來前景如何,但在專家眼裡,在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歷程中,藥華藥至少已是「從新藥『選題』到取證、自行開發市場」的一次完整示範,財團法人生技發展中心執行長吳忠勳就表示,「多數台灣投資就是往後投(指接近產品成功階段),能賺個10%就很滿意了。」這趟股王之路,也能讓投資人更深刻感受到過程之漫長以及各種風險。

 

近10年各業者首度取得新藥藥證後營收變化

 

「新藥選題要非常精準」

合一路孔明25年體悟

 

所以,「(新藥)選題,你要非常精準、非常挑剔,否則就是災難。」合一生技創辦人、同時也是中天生技集團總裁的路孔明這麼說。這或許是他投入生技領域超過25年的重要體悟。

 

靠著2020年異位性皮膚炎新藥FB825取得巨額授權金,以及去年糖尿病足慢性傷口治療藥速必一(ON101)取得國內藥證等,合一近年也是國內新藥類股亮點之一,近一年市值雖然減少24%,但在今年本刊的「生技一百大」排名中仍然高居第三位。

 

「2007年前,生技產業滿是虧損的財務報表,讓市場上鮮有投資人認同。」回顧過去,路孔明認為,2007年《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》上路(去年修法更名為《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》)應是關鍵轉折,「資本市場開始認同生技產業。」就是那一年,中天生技獲得生技中心開發多年的植物新藥「左手香」授權,以此開發的速必一則在去年取得國內藥證。

 

說起速必一,路孔明自認在「新藥選題」上算是做足了「精準」的功夫。「你首先要知道病人的需求在哪裡。」在評估階段,路孔明看到了全球糖尿病人口超過5億人,其中終其一生約有2至3成的病患,會出現糖尿病足傷口潰瘍,市場規模巨大可期。

 

其次,當時在該適應症的市場上「至少10年內沒有競爭者。」路孔明表示,當時市場上的治療方式多以敷料輔助傷口癒合,卻沒有針對性的專用藥物。在確定「市場大又沒有對手」後,路孔明又親自飛往台東,觀察這項藥品的原料種植平台,「那是河邊的一片沙壤土,我們去看『左手香』的種植情形。」確認是特定品種、採科學化種植方式,且能夠達到經濟價值的萃取規模後,最終讓路孔明決定用6千萬元向生技中心收購,「我完全沒有殺一毛錢。」

 

去年取得國內藥證後,速必一的後續目標是取得中國與美國藥證,合一表示,4月下旬收到中國補件通知後,80日內應可完成補件。至於美國,目前傷口醫材510(K)補件尚未收到FDA回覆,至於循新藥路徑的三期臨床試驗,則希望能在2025年完成,但值得注意的是,之所以採「醫材與新藥」並行取證策略,某種程度或許對應到路孔明對國內資本市場的觀察:投資新藥股,市場不再無限上綱地買單「本夢比」。

 

「2007年後市場資金動能逐漸強大,很多生技股票漲了3到5倍,卻很快打回原點。」路孔明這句話的背後,是2014年基亞的肝癌藥解盲失敗、2016年浩鼎的乳癌藥解盲失敗,大起大落的股價導致投資人失去信心。而要穩住信心,實際的營收就必須看得見。

 

路孔明解釋,目前速必一的美國策略,就是先以醫材資格申請,「如果走新藥藥證,需要另外做以白種人為主的3期試驗,一做下去,至少還需要3年。」

 

至於前年創下國內生技業取得天價授權金的異位性皮膚炎用藥FB825,這個來自台灣抗體之父張子文之手的藥品,路孔明同樣自認是「精準研判後果斷出手」,「我是在2011年與張子文見面,當時就答應以簽約金兩百萬美元成交這筆授權案。」路孔明說。

 

決定投資時毫不手軟,是路孔明看見了另一項關鍵,也就是FB825清晰的藥物機制。過去擔任泉盛生技第一號員工、目前擔任台灣永生細胞董事長的李冬陽解釋,FB825最大的優勢,在於它有非常清晰的機轉,「如果疾病的機轉太複雜,你賭一個洞、卻還有其他洞,你找不完。」而變因太多,往往成為新藥研發難以成功的原因。

 

FB825在2020年取得亮眼成果,以5.3億美元授權丹麥藥廠利奧製藥(LEO Pharma),創下當時台灣生技廠最高授權金的紀錄。而合一日前已確認,6月認列3360萬美元簽約金,單月營收的年增、月增率都逾百倍。

 

生技

 

鎖定利基藥、快速實現營收

新藥業突圍兩大關鍵

 

從藥華藥與合一的思惟來看,「鎖定競爭者少的利基型藥品」、「追求更快速的實現營收」,應該就是國內新藥產業的重要走向。此外,替上市藥物尋找新適應症市場,也是新藥公司重要的成長動能,像是過去取得全球唯一胰臟癌二線用藥藥證的智擎,目前公司還在朝肺癌二線用藥與胰臟癌一線用藥前進,同時受惠於2015年取得FDA藥證的胰臟癌新藥「安能得」銷售成長,今年認列的權利金可望同步攀升。

 

此外,2021年5月取得前列腺癌新劑型新藥藥證的逸達,以及2021年12月取得多發性硬化症新藥藥證的漢達,同樣是取得FDA許可上市,業績是否逐漸進入收割期,也值得給予更多關注。

 

對於營收的重視,確實是近年國內生技產業與過往發展頗為不同之處,這也讓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(CDMO)的模式,快速成為生技產業一股浪潮。

 

細胞治療領域重點業者

 

生技界台積模式需求爆發

永昕、保瑞、台康生多家齊卡位

 

「CDMO會把各種門檻降低,所以,CDMO確實是未來。」在《今周刊》日前舉辦的「台灣大未來國際高峰會」論壇上,被稱為「生技界艾科卡」的晟德集團董事長林榮錦,不只是看好這個趨勢,他更早在2019年永昕生物醫藥(簡稱永昕)的轉型中,落實這個觀點。

 

永昕總經理陳佩君表示,2019年轉型前,「公司僅是以剩餘產能,接一些委託製造的案子……。但客戶會擔心專利侵害、會有疑慮。」林榮錦指出,隨著藥物發展朝生物藥領域邁進,藥物製造的難度大幅增加,讓新藥公司更倚賴專業藥廠協助製造,因此2019年,林榮錦決定讓永昕轉型成為專業CDMO生技廠商。

 

只是,在國際大廠相繼進入產能競爭的狀態下,永昕走的是一條不同的路。「永昕走的是『大D小M』的商業模式,也就是首重研發、其次製造。」林榮錦解釋,畢竟過去永昕就擁有生物藥的開發經驗,「我以前是做藥的,最清楚客戶要什麼。」因此不必斷然放掉研發優勢。

 

在CDMO的業務上,目前永昕著重在「治療用異體細胞」培養放大製程的技術上,如今已有8成以上的海外客戶,其中,對品質要求頗為嚴謹的日本新藥公司,「占了一半以上。」

 

看好CDMO趨勢的不只是永昕,2012年成立就以CDMO為主要業務的台康生技,除了正進行既有產線的擴產,也規畫於明年新建廠區,要把產能在未來擴大到6倍以上。而過去專注在小分子藥物製造的保瑞藥業,也在去年底成立保瑞生技,跨足生物藥CDMO領域。以新藥研發為主的泰福,也在今年強調CDMO事業的布局,陸續取得圓祥生技、中裕新藥的製造訂單。

 

這其中,還包含過去曾一度燒光資金瀕臨倒閉,卻在2019年意外取得資金的北極星藥業,這家專注在癌症新藥的公司,自此決定跨足CDMO領域,公司表示,「經過1年左右,已經有3家客戶。」

 

不過對於CDMO趨勢的發展,羅敏菁提醒,泰福、北極星比較是「產能再利用」,「但目前空置的廠房似乎仍多。」投資人需要再留意實際的營收貢獻。畢竟以目前國內資本市場的生態來看,真正能夠長期支撐市值的,仍是營收表現。

 

林榮錦

晟德集團董事長林榮錦認為,在大分子藥物製造愈來愈困難的趨勢下,藥品委外生產的需求將會大幅提升。(攝影/陳睿緯)

 

營收才是高市值保證 

大江、中裕都是借鏡

 

羅敏菁以曾經引領風騷的生技明星為例,一度成為生技股王的大江,如今市值不如以往,就是受到主要市場中國環境劇變的衝擊,不只是新冠疫情封城牽制買氣,中國官方更開始打擊直銷產業,引發市場對未來營收的疑慮。

 

至於過去被看好能以愛滋病新藥在美國取得佳績的中裕,銷售爆發力未能符合市場原先預期,儘管目前還有靜脈推注劑型的新藥證在爭取,但羅敏菁認為,在合作經銷商銷售未見起色下,「或許會拿藥證,只是營收還得觀察。」

 

當然,生技族群永遠也有新話題、新期待,今年以來股價頗強的學名藥廠美時,儘管今年前五月營收較去年衰退,但血癌藥物預計九月正式進入北美市場,「屆時應有一定成長力道。」羅敏菁樂觀預期。公司方面則表示,該藥品不僅已在全球39國銷售,由於同時申請多國上市,預計未來開賣的市場將超過一百國。

 

接下來,業界關注的下一個焦點,就是攸關細胞治療商機、可望在年底通過的「再生醫療三法」。對於國內廠商的布局,羅敏菁認為:「產能最大的仍舊是長聖,樂迦則是在後面追。」但她也提到,中天生技集團轉投資、擁有豐富臍帶血庫的台灣永生細胞亦不可小覷。

 

一趟完整檢視,生技股多少仍有夢想與期待的成分,但在資本市場投資判斷的進化之下,業者看來也愈來愈懂「築夢踏實」的硬道理了。

 

  • 再生醫療三法:衛福部經研議《再生醫療發展法》、《再生醫療施行管理條例》、《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》,統稱「再生醫療三法」,讓細胞治療走向異體化、自動化與量產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