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沒人發現,我為這個家付出很多?1個寓言學會在關係中被滋養,而非磨損、消耗

為何沒人發現,我為這個家付出很多?1個寓言學會在關係中被滋養,而非磨損、消耗

你的付出是源於愛?還是渴望被認同?

 

和提升自己的魅力一樣,我們時常會肯定別人,特別是女性,其在經營感情上所做的努力。

 

然而,我們卻很少會注意她們做這些事情,內在究竟出於什麼樣的動機,而是會從表面上去肯定,一個女性對她的家人、伴侶、孩子、父母,甚至公婆各方面,所付出的用心和執著。

 

像是好太太、好媽媽、好媳婦等讚美,往往會讓人忽略,當一個人為「別人」做很多事情時,看似無私,實際上內心還是會有屬於自己的目的。

 

如果是單純地想要為別人這樣付出,自己也能從付出中獲得成就感和快樂,其實沒有什麼不好。但是有些人對別人的付出,反而讓關係在無形中變得更緊張。因為內在動機不是單純的愛,而是渴望透過這樣的行為,獲得對方或者旁人的肯定。

 

換言之,就是一種被認同的欲望。

 

或許會有人覺得,這種欲望純粹是一種虛榮,有些人就是想被讚美是一個很好的人,或者很好的角色,注定要因為虛榮而作繭自縛。

 

但是想被認同的心情,並非只是虛榮如此單純,而是跟一個人的自尊心和自信,有著很大的關聯。

 

存在的意義,不需要努力去證明

 

我們每個人都有被他人認同的渴望,只是原本自信心的高低、對自我價值的看法,決定了對這種認同的依賴程度。有些人為別人做了很多,是因為如果不這麼做,換取他人認同和肯定,就沒有辦法相信別人愛自己,也就沒有辦法肯定自己在關係當中,存在於此處的「價值」。

 

我把價值兩個字放進上下引號,是因為覺得用價值來看一個人的存在意義,本身就是一種弔詭。但是陷入追求認同的負面循環的人,就是沒有辦法察覺到,自己的存在本身,就有無須證明的重要性。

 

所以他用努力付出、追求他人的讚美,想證明自己在每段關係中都不可或缺,來肯定自己的存在非常特別。然而,卻也讓關係中的人都陷入了無形的陷阱,因為他在付出的同時,其實也非常緊張地在觀察對方的態度,想確認自己的付出有得到「應有的回應」。

 

而當對方沒什麼表示只是理所當然地接受,就會在心裡有這樣的疑問:

 

「我做了這麼多,對方為什麼沒有更愛我呢?」

 

「為什麼沒有人發現,我為他們做了很多事情呢?」

 

就像這樣, 無論自己有沒有察覺到, 內心都為了默默付出的自己感到委屈。但是接受的一方,很可能根本沒有聽見其內在的聲音,只是單純地接受了他的「主動付出」而已。

 

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認同,被肯定的渴望沒有辦法獲得滿足,就會不自覺地更加努力,使得關係陷入一種,表面和內在其實並不一致的負面循環。

 

表面上看來,努力的一方因為付出而感到滿足;接受的一方,也因為關係中有這樣認真付出的對象而變得輕鬆,但實際上,這段關係的內在真實情況正在耗損,不斷付出的一方,內心其實非常空虛。

 

這種空虛感一定會讓關係變得緊張, 對於沒有獲得回應的失望,最終會變成憤怒和傷心而爆發出來。

 

必須努力才能獲得的愛,是一種條件交換

 

「努力」這件事情沒有盡頭,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,有些人只是看起來樂在其中,也對自己的努力深感驕傲,但內心其實懷抱著「不知道何時才能不用這麼努力」、「都沒人發現我其實很累了」等諸如此類的迷惘。

 

我常覺得如果把這樣的心態具象化,在關係中,不自覺地想要去努力,想要證明「自己很好」的人,就像一直在辛苦挖礦的礦工一樣。

 

深信只要堅持努力總有一天會挖到寶石,一邊想著都挖這麼久了,挖到的寶石總不會只有一點點吧!就這樣把渴望變得越來越大,最後卻只得到了空虛。

 

雖然那個寶石就是愛,是一種無條件的認同。但重點明明應該是「無條件的」,卻一直想要提升自己,想讓自己擁有更多「被愛的條件」而用了自相矛盾的方法在追求。在我看來,想要擁有更多的愛而不斷努力的人,其內心多半是相當矛盾的。

 

因為他們看見別人好像不用這麼努力,就很自然的有人愛他,會覺得不平衡。但自己對愛的感覺又很虛無縹緲,總覺得如果自己付出得不夠,別人的愛就會撤回。

 

用同一個寓言來比喻的話, 我覺得愛原本就是擺在地上,不需要辛苦挖洞就能得到的寶石。被灌輸了「寶石藏在很深很深的地底,不努力挖是得不到的」此觀念的人,要挖多久才會發現就算地底下有,也不過是假鑽呢?

 

畢竟那種「因為你很乖」、「因為你做得很好」、「因為你讓我很開心」......,總之預設了你必須要不斷努力,讓對方滿意才能得到的感情,本來就是用愛做為包裝的一種條件交換罷了。

 

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,健康快樂每一天

 

(本文摘自《今天雖然很好,但不知道明天會怎樣:別怕受傷,生活就是懂得擁抱傷口再緩慢前行,這樣就很幸福了》,幸福文化出版,羽茜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