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很喜歡旅行的人,無論在求學或是後來教書,每年的寒暑假經常都會出國旅行。當我的妻子在世時,我們都是自助旅行,不但是旅伴,也是旅途上唯一的飯友。
因為喜歡自由與彈性,我們很少參加旅行團,少數的幾次也因為是隨意找的,團員們彼此的背景歧異很大,我們自己又太年輕,所以旅行結束就鳥獸散,並沒有交往。沒想到自從喪偶恢復單身後,經由朋友的邀約,我竟然喜歡團體旅行了。
旅行最重要就是要有合得來的旅伴,如果人對了,那團體出遊,也可以得到許多自助旅行時沒有的樂趣。
旅遊作家謝哲青過去曾經是職業導遊,他因為轉型成為媒體文化人,每年只帶小型的隊伍出遊,並不公開招募團員,而是邀請過去跟他一起旅遊過,在個性、品味與興趣方面都相投的朋友一起參加,我非常幸運也獲邀成為他們的新成員,從而讓我對旅行團的印象大為改觀。
到目前為止,我已經跟他們去過葡萄牙、古巴以及緬甸,其中有八成的團員是重複的,我跟他們都成為了很熟的朋友,也是固定的旅伴了。
我們常聽說,可以禁得起一起旅行考驗的就是最難得的好友,因為人到了異地,無論是吃、住、有興趣看的事物或是從事的活動,都需要選擇與謀和,到了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的地方,壓力特別大,也很容易失和。
蜜月旅行之後新婚夫妻反目,或是好友一起旅行回來就不再聯絡,這種事情時有所聞,旅行團的好處是可以事先確定上述選項,降低旅途中搭車與找路的壓力,這樣才能全然放鬆心情來玩。
我本性是一個害羞而慢熟的人,隨著年紀的增長,自我克服了不少這方面的障礙。但是第一次跟著哲青去旅行,整個團將近二十位團員中,我只認識李崗導演跟他夫人煥華,內心仍不免有些忐忑。偏偏前兩天他們因為班機延誤的關係,沒有跟上團,我更感覺孤單。沒想到在共餐過一兩頓之後,就逐漸化解了陌生感。
大部分團員的年紀都比我要小二十歲以上,也就是差了一個世代,還好我長期在學校接觸年輕人,跟他們講話並不會困難。但是最能夠化解陌生感的場域其實是在餐桌上,尤其在異國,端上桌的都是大家不太熟悉的異國料理,這樣就有了共同的話題。從食物、餐廳聊到過去的旅遊經驗,當談話有了交集之後,就可以拉近距離了。
在帶有功利目的的社交場合,跟陌生人一見面就自我介紹,詢問對方的職業專長是很自然的事,但是在出來玩的時候,這樣做就顯得太正式,有點不合時宜。因為交朋友這件事沒有強迫性,必須彼此有共同的興趣與話題,才能夠建立與維繫,在餐桌上的交談,是最自然又不會顯得太刻意的切入點。
在旅途上,遇見的都是新奇事物,團友們雖然在過去彼此不認識,但是卻一起在創造共同的記憶。不管是關於飲食、旅館、景點、文化方面的體驗,或是旅途上發生的事情,都將是培養友誼的基礎。
而且出來玩,彼此間沒有利害關係,只會共享樂,就算在旅途上發生了什麼不順的事,也會在互助的狀況下建立一種共患難的情感,絕對會比一般的社會關係來得親近。
當然,人與人之間是否合得來要看緣分,我在前面提到,正因為我們的團員乃是經過過濾,在經濟階層、教育背景及文化素養上屬於同質性比較高的一群人,因此也比較容易契合。所以參加旅行團不能只看價錢,客層定位才是最應該關心。
以我們這個團體來說,成員都是比較具有好奇心,願意嘗試新奇事物,也願意在住宿及餐飲上花費多一點的人,又因為對於藝術與歷史有知識上的興趣,所以在行程安排上也容易有交集。
一個旅程下來,我們一起共享了三十幾餐,能跟我們擁有這個紀錄的朋友應該也不太多吧?團友們已經習慣共桌吃飯,同時談天說地,聊吃喝,也交換遊玩的心得,非常自在。甚至熟到可以互開玩笑,也不用擔心得罪人。
我就曾經因為笨手笨腳,一不小心把手上的紅酒灑在團內一位女士美麗的白色洋裝上,結果對方並不計較,還很大度地一笑置之,這已經變成團內一個經典笑話,也替大家留下共同的有趣回憶。
自葡萄牙旅遊歸來後,團員們仍然在旅行時開的LINE 群組上互通有無,並且迫不及待地想要再聚會,結果一個多月後就由我提供南村落的場地,團友們提供食物,熱熱鬧鬧地開起「旅友會」了。會做菜的展示他們的手藝,不會做菜的則買來各方名點,琳琅滿目地擺滿一長桌,比飯店的自助餐還有特色。
團員中的Eliza 成長於巴西,所以她做了大家前所未見的巴西海鮮鍋。廚藝精湛的李崗導演則做了四道菜,分別是煙燻鯧魚、烤牛小排、紅燒干貝時蔬以及臘味煲仔飯。領隊娃娃也是哲青的太座,她跟她的母親Sherry 則做了上海菜烤麩以及醃篤鮮。
我端出的是家鄉粉蒸肉以及手打杏仁豆腐。沒有下廚的團員也買來著名美食與點心,包括淞品土雞、醉元寶、八寶飯……等。最特別的是幾位來自台南的旅伴,坐高鐵一路提來了台南著名小吃跟點心,有葉家的花枝米粉小卷、櫻花蝦炒鮮筍、克林肉包……等。
這次聚會之後,裡面幾位比較年輕的就組成了飯友團,每過一陣子就會相約一起去嚐美食,而團體的聚會也仍繼續著,到了八月我過生日的時候,Sherry 及娃娃母女又熱心地要請大家嚐嚐她們家獨門的牛肉麵。
據說這是當年特別拜了師父才得到的手藝,裡面對於牛肉的處理特別有講究,要經過煮、蒸、炒繁瑣的程序,在調味方面,除了滷包,還要加入甜麵醬、辣椒醬跟豆瓣醬等不同的醬料,大家一嚐,果然名不虛傳,肉質Q彈,又特別入味。
在聚會時,大家也商量著下一站要去哪裡旅遊,這成了每次餐敘時的主題,飯友們這時又回復原本旅伴的身分,一起票選出下一個旅行的目的地。
接續下來的古巴之行因為有些人不克成行,因而又有新的團員加入,理財暢銷書作家施昇輝、荒野作家李偉文以及他們的愛妻也因此加入了我們。在古巴我們一起嘗試蘭姆酒、抽雪茄,吃當地高檔的龍蝦大餐,大家都用一種開放的心情來體驗不一樣的生活。
當地因為受限於國際社會的禁運,資源比較缺乏,食物的水準自然也比較乏善可陳,但是因為有處得來的好同伴,在用餐時多半有好心情,所以也不以為苦,可見有對的人一起吃飯多麼重要。
到了下一個行程的緬甸之旅,因為受到坐河輪的人數限制,總共只有九個人成行,氣氛就更加融洽,一路上的胃口也更好了。同團的人已經一起出遊過兩次,返台後又常聚會,早就已經是很好的玩伴了。
因為人數少,每餐都是同桌吃飯,大家邊吃邊閒聊家常,已經有如跟家人般的自在,卻又比家人更有朋友間的談興。還沒返國,大家已經買好當地土產跟食材,說回台灣後要一起來辦個懷念緬甸派對。
很不巧,返國後卻受到疫情的影響,這個聚會一延再延,終於在五個月後開成了。大家穿上緬甸的國民服裝隆基,除了當時帶回來的食材,還去位於新北市中和的緬甸街補貨,熱熱鬧鬧地辦了一桌緬甸宴。
緬甸菜綜合了泰國菜、中菜跟印度菜的特色,裡面有泰國菜的酸跟辣,中國菜的油跟鮮,以及跟印度菜一樣會使用咖喱,烹調方法則多以炸、烤、炒、涼拌為主。在眾多的緬甸料理中,魚湯麵可以算是國民小吃,這也是當晚的主題料理,由Sherry 負責。
除了魚和麵,她還準備了各種不同的佐料及香料,其中有魚醬、洋蔥、蒜、薑、薑黃、香茅、胡椒、辣椒、芭蕉的假莖……等共同熬煮而成,配料則就地取材,用魚丸、青菜取代了油條、水煮蛋,味道極鮮,才嚐一口就讓我們想起了行走在伊洛瓦底江的河輪時光。
茶葉沙拉是當晚另一道緬甸主題菜。它是一道開胃菜,我們用緬甸帶回來的拉帕,也就是醃過的茶葉,將它和手撕的高麗菜片、番茄切片、堅果、乾炒過的芝麻、蒜片、黃豆、扁豆、蠶豆和豌豆等混合在一起,再潑上蒜油,加進辣椒、魚露、檸檬汁等攪拌就可以吃了,味道爽口,很適合在炎熱的天氣中吃。
有一句話說人年紀大了最需要的就是酒肉朋友,因為年輕的時候吃飯多是為了應酬,建立人際關係,是為了功利的目的,不能推心置腹,因此也有人說我們進入社會後,就交不到真正的朋友了。
然而,我透過旅遊認識的這些朋友,大部分都已經有了事業或經濟基礎,出去玩是為了拓展眼界,調劑身心,有合得來的朋友一起吃吃喝喝,可以讓這樣的目的在更為愉悅的狀態下達成,並不必做他想,在旅途上有難時,彼此也自然會伸援手,不會不講道義。
因此,人在中壯年之後,擁有酒肉朋友就不再是一個貶義詞,而是人生孤獨旅程走到後半段時的一種福報了。
(本文摘自《人生需要酒肉朋友:一起吃飯,不見不散!》,天下雜誌出版,朱全斌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