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年後,別為失去光環而焦慮!挑自己所愛的、想做就去做,不遺憾才能精彩第二人生

中年後,別為失去光環而焦慮!挑自己所愛的、想做就去做,不遺憾才能精彩第二人生

人人賦予他人身分標籤的結果,就是人人都為自己在別人眼中身分定位不斷奮鬥,因而產生焦慮。

四十五歲那年,剛離開職場不久,有回參加前同事結婚喜宴,席間遇見生人,熱心的同事向對方介紹我時說:Roy曾經是××公司總經理、××公司的Chairman,當對方客氣反問「那請問現在哪高就」時,我趕緊插入以免介紹人尷尬,我說:「我退休了!」接下來就是一陣沉默。

 

這不是我第一次碰見這種沉默,與人初次見面,多說幾句話,免不了得自亮家門,曾經嘗試「糊弄」(卻不失誠實)的說「我是寫部落格的或彈吉他的」,卻顯得很沒誠意。

 

後來發覺要不就「糊弄」到底什麼都不說,要不乾脆老實承認退休,對方雖然疑惑卻不知該如何往下問(於是沉默),即使問了,我也不再費口舌澄清自己:一沒重大疾病,二沒貪污錢財,這兩點都是回應我老丈人「善意而直率」的詢問,相信有此想法但沒說出口的人應該不少。

 

離開職場以來,深切感受我們是如此理所當然的將每個人,按從事行業與職位,賦予一個身分,碰上不熟的人先得搞清楚他是白領還是藍領、職員或是老闆,較熟的就更需要知道職位高低、影響範圍,甚至可能的話,收入多少、住什麼房、開什麼車等。

 

身分一旦確立,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與他接觸交往,至於此人平日生活是樂善好施還是愛打老婆,內心嚮往的是世界太平還是男盜女娼,通常因為沒有利害關係或興趣不高所以所知不多。

 

英國人Alain De Bolton寫了本書名為《身分的焦慮》,描述現代人生活不快樂的主因是因為人是社會動物,溫飽之外需要來自外界的尊重和崇拜,別人對自己視而不見最傷自尊,而人人賦予他人身分標籤的結果,就是人人都為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身分定位不斷奮鬥,因而產生焦慮

 

弔詭的是,人奮鬥的目標並不是由自己,而是攀比的群體決定,原因是人所追求的,與其說是某種程度的財富地位,其實更是他人的肯定和尊重。

 

譬如,努力工作獲得加薪令人高興,但如果加薪幅度比團隊中其他成員低,加薪反成一件令人失望沮喪的事。

 

 

重新思考不同的價值觀

 

同樣道理,經濟景氣,對整體社會財富增加當然是好事一件,生活其中的人卻因此必須不斷挑戰更高目標,即使幸運飛上枝頭成鳳凰,卻發現枝頭上到處是鳳凰,焦慮不但沒減少,一不小心還會掉落地面。

 

追求身分地位也不全一無是處,它能激發我們的才能和潛力,但太多或盲目追求禍害無窮。

 

作者提出幾種化解身分焦慮的方法,包括尋求宗教和哲學慰藉,但對我來說,更加受用的是書中建議的另兩件事:一是旅行,二是藝術。

 

面對浩瀚自然,我們可以選擇到此一遊,拍拍屁股回家繼續鬥爭,也可以選擇靜靜坐下,思考個人渺小,然後回家不再計較雞毛蒜皮。接觸不同人群,我們可以選擇吃完名產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,也可以選擇思索不同人事物代表的不同價值觀,做為調整改變生活方式的借鏡。

 

所有藝術型態都有一共同點:平等;藝術作品不會因為作者的地位高低而影響品質好壞。親自動手能將藝術樂趣帶到另一境界,全身心投入創作的過程,不但使人暫時忘記身分焦慮,也提醒我們無須受這種焦慮過度影響,因為生活中有更重要和有趣的事。

 

退休前的同事和朋友,有些因為我失去工作光環而自動消失,其他也大多因為生活形態差異而漸行漸遠

 

現在的身分令我既輕鬆也有些遺憾,但比較起過真正想過的生活,社交圈縮小的遺憾顯得微不足道,也讓我更能體會老時仍會至病榻探病的才是真友誼。

 

我想在我變老之前,一定還會遇上陌生人沉默的尷尬,現在的我已不再被它困擾,甚至還有點自得其樂。離開職場生活有了新追求,也因此有了新身分,有些身分被人恭維(作家),有些令人發笑(街頭藝人),但無論他人反應如何,有一件事可以確定:我再也不會像以前一樣允許被外界眼光牽著生活走。

 

這不代表我從此不會再被身分的焦慮困擾,艾倫.狄波頓(De Bolton,英國作家)說得好:理解這種焦慮就像氣象預報與暴風雨間的關係,你無法阻止暴風雨的到來,卻可因理解而將損害降到最低!

 

讀者來函

 

前天颱風夜,一口氣拜讀完了您所寫的《45歲退休,你準備好了》,非常驚訝,原來我心裡這幾年的掙扎,竟然有人十多年前就經歷過,而且採取行動了!

 

我今年四十三歲,×大畢業,××碩士,在金融保險業有十五年以上的經驗,老闆們都很器重我,我三十五歲就當上協理。

 

看似人生勝利組,但是我並不快樂。三十五歲以前拚事業的心,在結婚生女後,變得很疲乏,工作只是一個金手銬,我每天都像在坐牢的感覺。

 

我的大學或高中同學很多都是副總、Director了,我知道如果我想,有天我也可以做到企業高位,但那不是我要的人生!我想要發揮我的恩賜,幫助別人,特別是年青人及早認識他們自己的命定,忠於自己。只是我也常懷疑自己,為什麼我就不能像我的同學們一樣,在職場忍耐著呢?

 

最近一年我終於想開了,每個人的路不一樣,既然我已覺察現在社會的功利主義/資本主義/消費主義,只是一個溫水煮青蛙的牢籠,我應該勇敢走出來。

 

就在這個時候,非常巧的看到您的書/觀念/經歷!原來,不是只有我有這樣的想法!因此,冒昧寫這封信給您,向您致謝!!

 

另外,我有個問題請教您。我現在已經得到另一半的支持,預計明年年初就離開企業界,做個自由業者。但我最不知道,是怎麼跟我父親說這件事。我的父親是企業高階經理人退休,他可能不能理解:你這麼好的學經歷卻選擇逃避離開?請問您有甚麼建議,讓我可以得到父親的支持呢?

 

老黑回覆

 

謝謝感言,想想這本書出版時你三十六歲,一定不會看它,七年後你找到它(或它找到你),你讀了它並受影響,真奇妙,也讓身為作者的我倍感值得!

 

是的,你的敘述明確說明你已準備好展開新的人生道路,和多數有類似想法的人相較,你有兩個強處,1.知道離開企業後想做什麼(即使只是個大方向,已經很棒了),2.你得到最重要的人:老公的支持。

 

至於你父親可能的質疑,如我是你,不會太放在心上,父母總希望子女幸福快樂,只要你日子過得好,相信他自然會慢慢接受,即使不行,你不是小孩了,知道自己人生要/不要什麼,你們也不住在一起,就把「耳邊風」功夫練好,和平共處吧!

 

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,健康快樂每一天

 

(本文摘自《老黑的FIRE生活實踐:財務自由,實現自我不是夢》,時報出版,田臨斌(老黑)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