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後生命轉瞬即逝!給自己更多嘗試機會,讓自己不徬徨、不後悔,不枉來世間走一回

50後生命轉瞬即逝!給自己更多嘗試機會,讓自己不徬徨、不後悔,不枉來世間走一回

示意圖,非當事人。圖/達志

世界很大,大到我們窮盡一生,也無法走遍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,看遍世界各處的風景。世界也很小,小到整個地球縮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落。飛速傳播的資訊,讓地球這邊的我們輕而易舉地就知道地球那邊的事情,這樣足不出戶就可以知曉天下大事。

時而大、時而小的世界真奇妙,它承載著我們的人生,也讓我們的人生多了無限的可能。既然如此,我們為何還要居於世界的某一隅,而對外界的一切不聞不問呢?生命短暫,轉瞬即逝,我們總要給自己更多嘗試的機會,讓自己擁有更多的可能性,才不枉在這人世間走一遭。

 

就像開車在一條車道上,只能一昧地前行,不能掉頭後退。所以,每一位司機都喜歡在廣闊的道路上開車,車道越多越好,車輛越少越好,這樣他們就可以享受肆意奔馳的快樂。人生也是如此,很多人之所以獨闢蹊徑,就是不想和其他人一起擠著過獨木橋。正因為如此,他們就需要不斷嘗試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,才能走得更遠。

 

那麼,如何才能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呢?最重要的就是努力。當一個人總是堅持不懈地努力,就能時刻做好準備,在機會來臨時勇敢地抓住。 機會並非偏愛努力的人,而是努力的人依靠自己的不斷爭取,獲得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。

 

人生,就像是一條河流,任何時候都不應該是靜止的。就像水,如果是一灘死水,那麼很快就會腐爛變質,散發出難聞的味道。唯有成為活水,才能更加清澈,最終流入大海中。

 

現實生活中,每個人都渴望擁有成功的人生,卻不知道每個人成功的可能性並不相同。死氣沉沉的人生,也許永遠都被囚禁在同一個地方,無法走出去。努力拼搏的人生,會走出心中的囚牢,變得更加自信,擁有無限的可能性。

 

很多不熟悉劉墉的人,只對劉墉的《螢窗小語》有印象,也因此覺得劉墉不過是個寫勵志小品文的作家,根本沒有什麼獨到之處。然而熟悉劉墉的人都知道,劉墉的一生堪稱一段勵志的傳奇,因為他賦予了自己的人生無限的可能性。

 

早在讀高中時,劉墉就很喜歡寫作。當時的他,和大多數同齡的人一樣,對於人生非常迷茫,也覺得漫無目的。但是他有一點與眾不同,就是他知道人生並非只有考大學這一條路,而是「條條大路通羅馬」,因此他創辦了校刊。

 

有時學校的教務處覺得校刊的某些內容不太適合,他就蹲在印刷廠寫文章,及時調換不合格的稿子。正是在那段時期,他意識到要想填補版面上空缺的位置,寫詩是效率最高的一種方式。

 

後來,他經常在有文章需要替換的時候寫詩,快速填補版面的空白。因此他居然迷上了寫詩,最終成為一個詩人。劉墉似乎並不像其他成功者那樣只會選擇一條路走到底,同樣是與文字打交道,他當過作家,也是詩人,同時還是編輯。

 

青年時期的劉墉,似乎正處於數條道路的交匯處,不管往哪裡走,都能找到人生的方向。出版《螢窗小語》時,先印製了幾千冊,然而很快就賣完了。後來不斷地加印,最終賣出了幾十萬冊。隨後,劉墉一發不可收拾,寫出了越來越多的好作品,這其實都是他年少時熱愛文學的結果。

 

即便已經成為大名鼎鼎的作家,劉墉卻從未滿足。他用賣書賺到的錢,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,哪怕明知道會賠錢,他也在所不惜。他很喜歡接觸新鮮的事物,對很多事情都興致盎然。他不滿足單調乏味的生活,一心一意要給生活創造更多可能。當你走進劉墉的世界,你一定會為他知識的淵博感到大吃一驚。

 

現代社會發展很快,可以說日新月異,然而人們在感受飛速發展帶來的諸多便利時,心態也變得越來越浮躁。人們無法靜心下來對待生命,他們被欲望驅使著前進,在人生的道路上渴望得到更多,卻因為對自己缺乏信心,導致猶豫不決、踟躕不前。

 

尤其是在不能使自己滿意時,更是悔不當初,說出些「早知道這樣,我當時就⋯⋯」、「要是我當初⋯⋯」之類毫無意義的懊悔話。人生中小小的一個因素改變,整個人生就有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,但是不管我們現在生活得好或壞,人生都無法重來的,我們唯有堅定不移地走下去,獨自承擔一切後果,才能使自己不後悔、不徬徨。

 

 

世界很大,每個人都想走遍全世界,那麼就不要再把自己的人生縮在一個小小的蝸牛殼裡,而是要勇敢地蛻掉外殼,進而無所顧忌地享受青春,不遺餘力地把握命運。當然,我們都是平凡的人,即便再怎麼努力,也未必能夠成為下一個劉墉。

 

其實我們沒有必要成為劉墉,因為劉墉不是我們,我們也不是劉墉,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積極改變自己的命運, 讓今日的自己和昨日的自己相比有所進步,讓未來的人生和現在的人生相比充滿更多的可能性。只要做到這一點,就已經足夠了。

 

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,健康快樂每一天

 

(本文摘自《走出情緒黑洞的練習課:培養你的情緒自癒力,把光帶進黑暗裡》,橙實文化出版,李世強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