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諮商心理師林靜君
周大(化名)兩年前被公司無預警辭退,他認為自己為公司賣命20幾年,竟遭到如被推下懸崖般的無情對待,他深覺被同事背叛,被主管出賣,既忿忿不平,還帶有羞辱感。之後,周大有時會想到被告知不用來上班那一瞬間,常做惡夢、心慌,脾氣愈來愈差,家人受波及。一直隱忍的周太太最近也受不了,口頭提出離婚。
周大因被辭退而心理創傷,無法調適失落歷程,生活被卡住了。
失落事件常會引發連還爆
失落是「應得而未能得」或「已得卻失去」的狀態,例如生離死別、失業、失婚、財務問題、升遷失利、比賽沒得獎、變老......,而失落會引發挫折、沮喪、低落、無助、憂鬱等負面情緒反應。
有時一個失落事件,會引發另一個失落,變成多重的失落。周大失業,現在連妻子都要求去,面臨失婚的危機。許多的不幸,就這樣一環扣一環的連環爆。
學者伊麗莎白.庫伯勒.羅斯(Elisabeth Kübler-Ross)提出有名的悲傷失落歷程,她觀察人在面對失落情境時,會出現有「否認」、「憤怒」、「討價還價」、「憂鬱悲傷」、「接受」這些過程。
研究也整理在不同的失落歷程裡出現相對行為、情緒反應,比如在一開始震驚「這怎麼可能?」、「這不是真的!」,情緒上是恐慌混亂,人有時是僵住的或是逃避不願意面對,而在「憤怒」歷時抨擊「這不公平!」,「為什麼是我?」除了憤怒之外,也常伴有指責、自責,容易攻擊自己或是別人,譬如醫護人員被傷心的家屬遷怒怪罪。
心理創傷讓人無法應付威脅
正常來說,失落時心情難免起起伏伏,經過一段時間會自己調節。但有些失落會造成心理上的創傷,創傷發生的時候,對人的安全產生巨大的威脅,而人類面對危機時本能的反應是反擊的「戰」或躲避危險「逃」,有時過於震驚或害怕則會「僵住」,癱瘓無法反應。
心理創傷讓情緒「卡住」在事件發生當時,是腦中危險警鈴大作的時候,警訊要你立刻反擊或是趕快逃跑避險,當客觀的環境已經安全了,主觀卻感受不到,感覺仍然是危機重重。一位從火災倖存的朋友說,她的感覺是「火根本沒熄滅過。」每天出門她都要再三確認瓦斯開關,所有的電器一定拔插頭。
如果創傷過程驚駭,形成感覺全部關閉的僵住反應,日後未經修復,則可能延續為無力、憂鬱、麻痺等情緒。一位大考失利被父親甩耳光的學生說,在那之後他對生活幾乎沒有什麼感覺。
不管情緒是過激或過低,都會阻礙我們的自我復原能力。
處在過高或過低的情緒裡,這些強烈的表現讓當事人,和人相處困難、常發生衝突,以及社交生活愈來愈退縮。本來單一的失落創傷事件,變成是多重創傷,如此陷入惡性循環。
小事也可能造成心理創傷
生活裡本來就會有大大小小的失落事件,會造成創傷的不一定是別人眼中的大事,而是我們在當下的感受及承受度,有時,創傷也可能是持續性的,例如長期的關係不睦的夫妻關係、婆媳關係,常有人用遍體鱗傷來形容關係裡受傷的自己,真的,心傷是看不到傷口卻最痛。
同樣的事情,有的人沒事有的人卻無力承受?創傷的形成和個人的特質、生理、心理、環境支持等都有關連。和身體健康一樣,免疫力較強的人,比較有防禦力,復原也比較快。
日常生活培養心理免疫力
1.接受自己情緒,並適時表達出來
人們喜愛快樂、滿足等正面的情緒,排斥沮喪、悲傷等負面情緒。但不同的情緒有各自的功能,負面情緒有建設性作用,例如憤怒可以讓人採取行動、哀傷讓我們得到他人的協助。
情緒會讓人困擾,常是因為我們拒絕接受真實的感覺,壓抑或否認負面情緒的存在,但情緒不會自己跑掉,會轉化成為身心問題。情緒需要的是被接受,需要的是傷心時好好傷心,生氣時好好生氣,需要被顧慮的選擇適當的場合與時機表達出來。
2.與人連結,良好人際關係
人是社會性的動物,天性需要有歸屬感,需要與人能有情感連結。孤單會引發人的身心健康問題,增加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癌症等機率。英國在2018年特別設立「孤獨大使」,從政治上投注資源,意圖改善沒有社會連結之問題。
減少在社群媒體上滑動時間,撥打電話給親友,定期或不定期的邀約朋友一起活動,走郊山、喝茶只要有活動都會有效果。
3.保持運動習慣
運動可以刺激快樂賀爾蒙多巴胺分泌,產生愉悅感,而且運動也能增強人的毅力,以及心理上的韌性。心情不好時,出門散步20分鐘,就能夠產生效果。
每天一點一點增加身心的資源,培養修復能力,這是預防的效果。如果情緒已經嚴重失調,影響到生活功能,靠一己之力難以調整,建議找心理師、醫師等專業人員協助,更能有效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