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姻是一場漫長、但永遠嫌太短的對話!善用傾聽,找回彼此間熟悉的親密感

婚姻是一場漫長、但永遠嫌太短的對話!善用傾聽,找回彼此間熟悉的親密感

「我說的你都沒在聽!」、「先讓我說完!」、「我哪有這麼說!」在「我愛你」之後,這些是親密關係中最常反覆出現的話。或許你以為比起陌生人,你更願意傾聽伴侶的話,事實往往相反。

心理學家朱蒂斯.寇奇(Judith Coche)對這種現象再熟悉不過。她是公認的夫妻團體治療權威,由羅莉.亞伯拉罕(Laurie Abraham)執筆的《夫妻俱樂部》(The Husbands and Wives Club)一書,記錄了她如何成功挽救看似無可救藥的婚姻

 

某天傍晚,我到寇奇位於費城市區的辦公室找她。不久前才離開的夫妻團體留下一堆凌亂變形的抱枕,椅子和沙發仍留有餘溫。我到那裡是為了請教她,為什麼人常常覺得伴侶不聽他們說話,甚至誤解他們的話。

 

寇奇的回答很簡單:關係久了就會對彼此失去好奇心。不一定是冷漠,只是覺得彼此已經熟得不能再熟了。不聽對方說話,是因為自以為知道對方要說什麼。

 

寇奇舉了夫妻替對方回答問題或做決定的例子。夫妻也可能送了對方根本不想要的禮物,讓對方感到失望或受傷。父母同樣會犯類似的錯誤,自以為瞭解小孩的喜好、知道他們會做或不會做什麼。

 

無論是誰,其實都很容易預設自己瞭解伴侶、家人的想法。這叫作親密溝通偏見。親密關係雖然美好,但也會讓我們自滿,高估自己理解最親近的人在想什麼的能力。

 

威廉士學院和芝加哥大學的研究都證實了這點。研究員讓兩對互不相識的夫妻圍坐成一圈,背對著彼此,像在玩遊戲一樣。每個人都要輪流說幾句日常對話會用到、但具有多重意義的話。

 

接著,伴侶說出他們猜想另一半想表達的意思,另一對陌生夫妻再提出他們的猜測。例如「你今天看起來不太一樣」,可能表示「你看起來好糟」、「看吧,我有注意你的外表」、「嘿,我喜歡你的新造型!」,或是「呃,我覺得有哪裡不一樣,但又說不上來是什麼」。受試者以為另一半比陌生人瞭解他們,結果非但沒有,有時甚至還不如陌生人。

 

另一個類似的實驗證明,好朋友也會高估對彼此的理解程度。

 

研究員先後將受試者跟好友和陌生人配對,請受試者引導對方去拿大箱子裡的東西。箱子分成一格一格,裡頭有各式同名的物品,例如電腦滑鼠和老鼠布偶(英文都是mouse)。

 

有些格子只有一個人看得見,有些兩個人都看得見。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製造出兩人同心的假象,讓他們更容易以為朋友看到的跟他們看到的一樣。跟陌生人就比較不會犯這種錯誤。也就是說,由陌生人引導時,他們比較會直接伸手去拿兩人都看得見的正確標的。

 

「『我的認知跟你的不同』這種想法,是有效溝通不可缺的元素。」肯尼斯.薩維斯基(Kenneth Savitsky)說。

 

他是威廉士學院的心理學教授,也是該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。「那對指導、教學或一般對話都很必要。但是當對象是好朋友或另一半時,這個原則就很難掌握。」

 

那就好像一旦你跟一個人建立關係,你會以為關係永遠存在。可是我們每天跟人的互動和從事的活動持續塑造著我們,一點一滴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理解。

 

所以沒有人跟昨天一樣,今天的我也不會跟明天的我一模一樣。看法、態度和信念隨時在改變。無論你們認識多久、自認為多瞭解對方,只要停止傾聽,最終會失去對他人的理解,對彼此愈來愈陌生。

 

靠過去的印象去理解現在的人,注定會失敗。法國作家安德烈.莫洛亞(André Maurois)曾說:「幸福的婚姻是一場漫長、但永遠嫌太短的對話。」

 

如果一個人堅持把你當作初相識的那個你對待,你會想跟他長相廝守嗎?不只愛情關係如此,所有關係都是。連幼童都不想被當成兩個月前的小嬰兒一樣對待。

 

堅持要幫一個兩歲小孩做他已經學會的事,他可能生氣地說:「我來弄!」生命變動不居,傾聽是我們跟彼此保持連結的方法。

 

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,健康快樂每一天

 

(本文摘自《你都沒在聽:科技讓交談愈來愈容易,人卻愈來愈不會聆聽。聆聽不但給別人慰藉,也給自己出路》,大塊文化出版,凱特‧墨菲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