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4歲的張小姐,至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康檢查,透過乳房超音波檢查,在左側乳房的內下測有約1.8公分的異常影像,結合零輻射磁振造影(MRI)檢查後,發現為疑似為邊緣不規則的乳房腫瘤,後續由乳房外科醫師病理切片後,確診罹患乳癌第1期。
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表示,以台灣女性停經年齡平均為52歲,106年50歲以下女性乳癌患者人數共5,282人,佔罹患乳癌總數約33%。
再根據106年癌症登記年報,女性乳癌發生總個案數為15,834人,依照年齡區分雖大多數為50歲以上女性,但40歲以下罹患乳癌的人數也有1212人,由此可見,台灣女性乳癌年輕化儼然成須正視的課題。
沈彥君主任說明,張小姐在諮詢中透露,曾在就讀大學2年級時發現有腫瘤硬塊,當時已接受手術開刀取出,經病理檢驗後確認為良性乳房纖維瘤。乳房纖維腺瘤大多為良性,且好發於年輕女性,這樣的經驗也讓張小姐輕忽乳房的病變。
根據統計,曾有纖維腺瘤的人,與一般人相較之下,後續發生乳癌機率高出1.3至1.9倍的風險,若纖維瘤內有囊腫、硬化性腺病、微小鈣化、乳突樣變化,則乳癌發生率更比一般人高達3.1倍。
沈彥君主任提醒,若想分辨乳房腫瘤為良性或惡性,無法單純以觸摸來半段,建議須盡快就醫安排更詳細的檢查。常見的檢查方式有:乳房X光攝影、乳房超音波、乳房磁振造影檢查(MRI)。
女性建議可利用超音波做為第1線乳房檢查的選擇,若有異常需近一步確認是否有家族史、或曾接受乳房手術等,搭配乳房磁振造影(MRI)檢查可再提高診斷率。
沈彥君主任呼籲,女性朋友單純靠自我檢查易有盲點,應主動定期安排乳房篩檢,藉由專業醫療檢查,可找出可疑的病灶,能更有效及早發現並降低乳癌死亡率。
(本文獲「NOW健康」授權轉載,原文刊載於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