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驗過缺乏,才能真正擁有富裕的幸福!中年後的「情志養生」,讓自己更寬容、快樂

體驗過缺乏,才能真正擁有富裕的幸福!中年後的「情志養生」,讓自己更寬容、快樂

有不少人是「宅男」、「宅女」,喜歡待在家中,與世無爭。這本身並無不妥,但是如果一個人只要跟別人相處,來到社會之中,就容易產生情緒煩惱,不想跟別人相處,那樣就代表自己內心有抗拒,宅在家也是一種逃避,需要進一步提升內心的抗逆能力。

願意實踐上醫層次的情志養生,都是生命中的「勇者」!他願意接受各種挑戰,不會只是讓自己舒服而拖延問題,是會願意看清楚問題所在,面對它、接納它、克服它。

 

為什麼他遇到負面的事情,依然能夠保持內心平穩?

 

主要是因為他能夠「順天應人」。

 

如果你有信仰,會認為生命之中一切都是由上天、上主所安排的,就算沒有信仰,也可以認為生命中的事情都可以自己控制。

 

生命中要遇到負面的事情,這也是自然規律,就好像有白晝、有黑夜,有夏天、有冬天那樣,都是自然規律,冬去春來,黑夜過去黎明就會來到。

 

各種逆境也是幫助我們更深的體驗順境,比如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多是在富裕的家庭成長。

 

他沒經歷過艱苦的日子,身在福中不知福,從根本處不明白幸福是什麼一回事。

 

當他體驗過缺乏,才能夠真的體會富裕的幸福。

 

或許你會問,不抱怨是否是「阿Q精神」,只是自我安慰?首先,就算是自我安穩,本身亦無不妥,如果遇到負面的事情,難道都要別人來安慰你,你才可以開心起來嗎?自我安慰也是成熟的表現,懂得關顧自己內心。

 

當然,一般說的阿 Q 精神是指逃避、自我麻醉、掩耳盜鈴,帶有貶義的意思,而這裡提倡「不抱怨」,是鼓勵我們要直接面對問題,不要逃避。

 

舉例說,有朋友欠你的錢,一直拖延沒有償還。任誰都會覺得鬱悶生氣。這裡提倡「不抱怨」,並非只是心中說一些原諒的話,然後什麼都不做,而是我們可以承認自己的責任,並非只是將問題指責別人。

 

比如當初為什麼要借錢給他?是否自己沒有看清楚情況?還是明知道他可能不還錢我也是願意借?拖延沒有還,我有沒有去追討?有沒有積極面對問題?如果真的還不了,我會選擇一直生氣下去嗎?

 

不抱怨」並非逃避,如果別人有責任,我們還是要去指出對方的問題,只是在這個時候內心不需要糾纏在情緒上。

 

印度國父甘地曾經說過一句名言:“hate the sin but love the sinner”「鄙視罪惡,但關愛罪人」。

 

不抱怨並非就是縱容罪惡,放棄解決問題,而是我們繼續面對問題。

 

甚至可以帶著愛,去看待每一個人就算做錯了事情,也是值得被體諒的。

 

在《向癒》一書,書末最後一個練習叫做「內自醒」,其中就引用孔子的一句話:「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」,見到好的人我們要想如何跟他平齊,學習像對方一樣。

 

見到不好的人,我們不是要去批評對方!反而是倒過來,向內反省自己,有沒有對方的問題,我們是否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?

 

實際上,所有別人的問題,我們自己一定也有過,只是這個「有」並非一定是做出了什麼行為,而是指人性的黑暗面。

 

凡是人都會有負面的思想,只是我們是否允許這些想法做出來而已。當我們不喜歡某些人的情緒、性格、行為,這往往也代表我們討厭自己內心的黑暗想法,因此我們也會討厭別人。

 

如我們不喜歡朋友遲到,那就代表我們也不喜歡自己遲到。或者你會說,我沒有遲到啊!對啊,就是你不允許自己遲到,所以你都很準時!

 

人都有陰陽兩面,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做到「陽光」的一面,做個好人,一定要守時,可是這同時就會抗拒另一面了,討厭「黑暗」的一面,不想做壞人,不可以遲到。

 

當我們批判自己內心遲到的想法時,每當遇到別人遲到,也同時觸動到自己內心的陰暗面,因此就會產生情緒。

 

遇到別人遲到的時候,如何可以做到「不抱怨」?可以參考《向癒》一書中的「內自醒」技巧,簡單來說,這時候就跟自己說「我也是一個遲到的人!」看看自己能否接受?

 

相信每一個人都曾經遲到過,如果我們接納自己曾經也犯錯,那就容易接納別人了。

 

不抱怨的精神,就是不要推卸責任!認為一切問題都跟自己有關,就算是別人犯錯,我們是處於共同的社會之中,社會的問題也是我們有責任去承擔的。

 

 

因為別人的問題,我也有,並非只是要改變別人,而是我也要一起參與改變。

 

當一個人的心越是寬容,尤其是對自己寬容。

 

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,就越能包容這個世界所發生的問題。

 

上醫練習:不抱怨

 

1.無論遇到任何逆境,遇到不喜歡的人、事、物,也會處之泰然,不說批評埋怨等負面的話。

 

2.遇到逆境時當然內心也會有情緒,但心中不容易被身外事物所牽動,較為不影響自己的身心和生活,以平靜的心去看待各種變化,因此可以積極以行動面對問題,不拖延、不逃避。

 

3.逆境時會將問題嘗試「向內看」,考慮問題跟自己有什麼關係,而不是都將問題「指向外」,認為問題都是身外的人事物所導致。

 

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,健康快樂每一天

 

(本文摘自《上醫養生法:學會身體使用技巧,邁向終極健康!李宇銘醫師的養生思索與防病練習》,時報出版,李宇銘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