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表隨意沒名牌卻多是月光族...美國人把錢都花到哪去了?一個旅美台灣人的觀察

外表隨意沒名牌卻多是月光族...美國人把錢都花到哪去了?一個旅美台灣人的觀察

圖片僅示意

我想,對於金錢的安全感,正是美國人和亞洲人最大的差異吧。

 

有點浪費但不奢華的美國人

 

9月是重返學校的季節,家家戶戶的母親都得帶著孩子去大賣場採買學用品。學校提供的「返校清單」很長,家長必須依照老師指示的品牌、物品、數量,一模一樣買好,小至影印紙的白色色號都有規定,連「紙有多麼白」都不可以和其他人不一樣。今年是我幫女兒準備的第一年,才明白原來這件事情如此難辦,去附近商場時驚覺現場所有媽媽手中都跩著一張清單,需要的東西也差不多,架上的白色公文夾早被搶購一空,我再次連其他媽媽的車尾燈都看不到,在學用品的戰場上成為一介刀下亡魂,還是乖乖回家網購等包裹好了。

 

當日在商場裡,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,幾乎每一列結帳隊伍裡的孩子都買了一個新背包!結完帳後,把剛出爐的學用品放入新買的書包內,當場背回家,儀式感相當濃郁。我後來才知道這是美國許多家庭的慣例,無論既有的背包新或舊,完好如初或坑坑巴巴,每一年都會買一個新書包,以嶄新氣息和全新行頭迎接新學年的開始。我想這在台灣長輩眼裡完全是「唉唷,真浪費啊」,因為在台灣只要書包沒壞,一個通常都可以用上好幾年,哪可能好好的沒壞就買新的,只為了要有「新氣象」!畢竟小朋友有了新書包之後,舊的那個肯定不屑一顧,這樣慣例式的年年買,無疑助長孩子喜新厭舊的習氣,台灣文化可不覺得是件好事情。

 

但是,美國人就是這樣子,基本上沒有「浪費」的觀念,更不在意日常生活中的小小花銷,不會考慮這筆花費是「有必要」或「沒必要」。老美的腦袋裡只在乎「有喜歡」或「沒所謂」,小筆開銷縱使可以節省起來,他們也是雙手一攤,完全不放在心上。

 

台灣人平常會教導孩子碗裡的飯一定要吃完,因為食物很珍貴;離開房間一定要隨手關燈,愛惜能源;水龍頭非必要不要開那麼大,乾淨的水嘩啦嘩啦一下子就浪費掉了,從種種生活細節中強調節約的重要性。在台灣人眼裡,「不浪費」被視為「有家教」的必要條件,一個孩子倘若浪費資源,便會遭致「家裡到底怎麼教的」等批評,無論再怎麼優秀,品德評價都不及格。

 

 

反觀美國人,幾乎沒有所謂「節約」的觀念,即便有,標準也是寬鬆得離譜。我住在美國這些年,出沒各種親子場合,聽過各式各樣的訓話,就是沒聽過美國媽媽教訓孩子:「不要浪費食物。」美國小朋友沒有被要求一定要把碗裡食物吃完的習慣,一般來說,小朋友只要覺得自己吃飽了,就可以離開座位,剩下的食物則會被丟掉。

 

美式用餐習慣也和中式不同,中式是每個人夾取所需的菜至自己的碗裡,想吃再夾下一口,其實可以減少整體食物的浪費;美式大多在開飯前已經分配好,一人一盤,要是沒有掌握好份量,每餐剩下的食物可能不少,如果全數丟棄實在相當浪費。無奈的是,這就是大多數美國人的觀念,對食物的態度可說十分輕薄,想到眼下世界上許多地方還有很多餓肚子的人,真的覺得好可惜啊。

 

不過,與其說美國人愛亂花錢,更貼切描述他們對金錢的態度,是因為富足已久而造成的蠻不在乎,眾多的蠻不在乎聚沙成塔匯集成為龐大的日常開銷。根據CNN報導,近半數美國人是月光族,每個月將收入花個精光甚至超支。可是明明走在美國街頭,放眼望去壓根看不到我們亞洲人的「奢華」,美國人的錢到底都花哪去了呢?

 

說到花大錢,我們會立即聯想到豪華歐陸旅行、三層式下午茶、賓士轎車和香奈兒包包,特別是昂貴的包包和鞋子代表的上流感,更為我們所重視。台灣實境節目街訪尋找有錢人時,首先追問「行頭」,表示我們認為有錢人總會把預算花在「眼睛看得到的地方」。相對亞洲人的愛漂亮,調查報導指出,美國人每年大約只花收入的3%在衣服上。3%是多少呢?就是一個年收入百萬台幣的人,每個月花2,500元打理衣著,真的不算太多,是吧。我想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漫步美國街頭時,見不太到散發「奢華感」的貴婦,放眼望去,滿滿的草民。

 

外表是一介草民,銀行裡又確實沒啥存款,美國人到底怎麼回事?

 

報導指出,美國人最大的支出在於房屋和房屋相關的維護,平均花費高達收入1/3。首先,美國的平均房價遠低於台北,但房貸利率比台灣高得多,還款還是有壓力。最讓人感到負擔的也不是貸款,而是高昂的房產稅(property tax)。美國的房地產稅根據居住地點差別很大,大約可以估計在房屋實際價格的2%左右,也就是說,如果你持有一戶50萬美金左右的房子,每年必須繳納的稅金約在1萬美金左右,也就是台幣30多萬元,而且繳的可是現金吶!真的非常沉重,怪不了美國人沒錢買香奈兒,說不定他們也想買,但國稅局走一趟便心寒,回家就改提紅白塑膠袋了。

 

再者便是房屋的維護。3隻小豬的故事告訴過我們,草屋和木屋都靠不住,美國人偏不聽,偏要蓋木頭房子,並讓木頭房子遍布全國,你能拿他們怎麼辦?完全沒辦法呀。美國的房子因應各地氣候不同,需要的修繕也不一樣,但可以想見的都是木頭損耗劇烈,必須修理與更新。像在芝加哥等氣候比較嚴峻的地區,時常下大雪、下冰雹,有時大冰雹過後,屋頂損壞,滿地木屑,不得不修,若想全面換個新屋頂,一換可能要花上8,000到1萬美元,花費甚鉅。就連最基本的油漆房屋外牆,在波特蘭一地也要4,000美元左右;請人整理後院,去除雜草,鋪上新草皮和種幾棵樹,也得花上2、3000美元,可見房屋修繕的開銷之驚人。

 

好吧,如果你說房屋開支應該歸納為固定支出,那我們就來追究一下其他可變動的消費。

 

美國近來吹起一陣「self-care」風潮,鼓吹大家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靈,所以加入健身房外,更多人開始上瑜伽、做皮拉提斯、禪修,女孩子花更多時間做指甲、做臉、接睫毛。這些服務在人工費用高昂的美國都很貴,好比做臉一小時要100美金起跳,接一次睫毛可能要美金300元左右,「照顧自己」的代價真不小。

 

最有趣的是,美國人「self-care」的出發點,無疑是希望在辛勞的生活之中犒賞一下自己,然而統計資料顯示,在美國,收入愈高的人反而愈偏好低價、甚至是免費的「self-care」,例如在社區跑步、牽著家裡的狗狗散步蹓躂等;收入低者更偏向花大錢享受。這個事實挺有意思,和我們原本預想的不大一樣。

 

另外,比起高級物品,美國人比較願意將錢花在「高級體驗」和個人興趣。他們會買演唱會後臺的門票面見搖滾巨星,買NBA季票撒大錢支持地主球隊,也會因為喜歡公路旅行而買一輛大型旅行拖車。要知道,這種車子一年可能開出去沒幾天,卻同樣得支付一整年的牌照稅、相關保險等,就支持興趣而言,著實是筆不小的花費。總之,美國人在這種相對看不見也摸不到的開支上,比起台灣人的花費多了非常多。

 

有一回我和剛認識的新朋友聊天,他告訴我他先生因為先前的網路工作,每個月都有約4、5,000塊美金不等的被動收入進帳,他們全家已經很久都不需要工作了,最近因為那份收入逐漸遞減,所以需要重回就業市場,夫妻倆慢慢開始找工作。聽完這一席話的我當場徹底感覺自己是個台灣人,因為只要是台灣人,不太可能因為有份業外收入而夫妻雙方都不工作,天天玩,況且那份收入還是變動的,不會持續到永遠,完完全全超出我的想像。

 

我想,對於金錢的安全感,正是美國人和亞洲人最大的差異吧。我們隨時隨地未雨綢繆,審慎地替未來做好準備,無論何時發生意外,都不會有過不去的情況,這是亞洲式優良教育的傳承,今天絕對不會享明天的福。但美國人不是,大多數的美國人今天享受,明天享受,後天再看看怎麼辦,和養育我們成長的價值觀可謂天淵之別。

 

即便在美國生活了這麼多日子,我仍然不覺得今朝有酒,今朝就可以放心喝醉,反而是看遍了各人種在這塊土地上的發展後,更加深刻地覺得,節儉與務實就是我們亞裔恆久不變的優勢所在,是實實在在的美德,應當引以為傲,代代傳承。就讓阿呆們手牽手去亂花錢沒關係,我們好好規劃理財,堅固家園,等下次金融風暴來襲時,以台灣的名義買下整個加州!

 

作者簡介_Michelle Lin

畢業於史丹佛大學管理科學碩士、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。

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在新竹市度過,是個標準的乖乖牌小鎮姑娘,因此向星星許願,希望長大之後能夠多方遊歷、威震四方。坊間流傳許願必要小心,從此便過著不停搬家的日子了,周遊美國各大城市,為了順利生活下來,收拾起來自新竹的羞澀,模仿美國人一副走到哪都過得很好的模樣,建築起美國式的生存力。即便生存無虞,異國生活久了,心底仍舊希望能有一份「長久屬於某個地方」的歸屬感。

 

本文摘自時報出版  《人家有傘,我有美國:鬆鬆的台裔小家庭旅美田野調查報告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