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,估算二○一九年,六十五歲以上失智人口超過二十八萬人,且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發現,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,且有每五歲盛行率倍增之趨勢(見下表)。此外,根據國科會一六年二月發布的研究數據指出,從失智患者不同的嚴重程度及照護方式,每人一年的照護花費約二十二萬至四十八萬元不等。
一七年醫學期刊《刺胳針》(Lancet)指出,三分之一的失智症有機會預防,其中「可預防,但未預防」的九個危險因子中,又以中年聽力損失占居首位。無獨有偶,一八年歐洲更年期期刊《Maturitas》的研究也發現,聽力損失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,較聽力正常者高出六九%。
▲點擊圖片放大
聽損與認知退化 高度相關
在一九年世界衛生組織(WHO)公布的「降低認知衰退與失智風險」準則中,即建議應該針對長者提供助聽器,再透過定期篩檢管理聽損的狀況。「然而,在臨床上,還是會看到有些長輩是到了失智症,才開始進行助聽器的介入治療,通常已經有點慢了。」全面性新生兒聽力篩檢推手、馬偕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、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主任林鴻清,於臨床上有以上之觀察。
亞東醫院耳鼻喉科專任主治醫師溫明勳指出,聽損會減少外界對大腦的刺激,久而久之造成長輩認知功能退化的程度更加明顯,「對於自尊心較強或過於自卑的長者,也會因為聽損所造成的溝通障礙,產生社交畏縮與恐懼,進而封閉自己,造成社交孤立、憂鬱。」
「要發現家中長輩是否有出現聽力退化的問題,家人只要用點心,其實並不難發現。」林鴻清進一步說明,當你發現家中長輩在聆聽別人問話時,要多問兩至三次時,就代表著或多或少有聽損導致溝通障礙的問題。
「儘管聽力損失或許不難發現,可是聽力損失到想配戴助聽器的時間,約六至八年。再加上大腦已經習慣下降的聽力,對於配戴助聽器之後的聽能世界反而是陌生的、刺耳的,但是那正是大腦在重新適應、調整正常的聽力能力,⋯⋯而這些都要透過『聽能復健』重新再學習。」中華民國社區重聽福利協會聽力師、新北市聽力師公會理事柯皓瀚無奈地說。
攤開社區重聽福利協會聽力巡迴服務的年報,從一二年至一九年,總共篩檢了九九三○人,其中有三八一五人未通過,有聽力損失的問題占比高達三八.四%。
「長輩的聽力退化是屬於漸進性的,一開始高頻部分下降的程度較為明顯,接下來高低頻部分聽力才會逐漸變差。」溫明勳說。聽力損失是不可逆的生理現象,許多研究一再指出,讓助聽器及早介入,可以延緩失智症、憂鬱症。然而在台灣,政府對於六十五歲以上聽力障礙的配套措施,只給予助聽器的補助(單耳三五○○元),卻沒有『聽能復健』(Aural Rehabilitation)相關配套措施。
聽能復健是為聽損者重建口語溝通能力、減輕因聽力損失所造成的溝通困難和活動限制的過程。聽能復健的第一步以及最重要的基礎,即為配戴合適的助聽輔具,接著方能有效進行各式溝通能力的訓練。
▲點擊圖片放大
延緩失智 老人聽檢應免費
「《聽力師法》已經成立十一年了,也培養近一千名聽力師。」林鴻清直指,「可是政府沒有非常重視,病患只能透過健保體系的醫療服務或助聽器公司,否則很難與聽力師搭上線。由聽力師開業的聽力所,也因為醫療環境尚未成熟,很難成立,無法有效搭配基層的耳鼻喉科開業醫師,為社區民眾提供聽力篩檢及保健服務。」
「我們應該大聲呼籲老年聽損對心智健康有負面影響。」林鴻清說。聽力篩檢後可有配戴助聽器等的介入治療,即有很大的機會預防失智症、憂鬱症。
「失智症亞太地區盛行報告」曾估計,一五年台灣失智症醫療成本超過四億美元,加上非醫療、照護成本,整體更近七十億美元(約兩千億元新台幣);衛福部指出,未來每五年增一%,醫療支出勢必只增不減。
種種考量下,政府讓聽力篩檢納入免費老人健檢,及早介入治療(助聽器、人工耳蝸植入、聽能復健等),應是值得思考的方向。